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
|
1990年5月1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一)居住用地70年;(二)工业用地50年;(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五)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也就是说,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是一种有限年期的使用权价格,这种使用权随着剩余使用年限的缩短而逐渐减少。
这条规定曾对房地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22年过去,它也要与时俱进,也要管理进步。
建议研究、讨论和修改过去文件中关于土地使用权年限的规定,建议延长土地使用权年限,明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续期政策。这些会有助于减少建房中的短期行为。
一、建筑短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建筑业资源消耗多,对环境影响大,如何节约资源,物尽其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国许多城市的平均建筑寿命只有30年,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这也不符合节约环保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避免短期行为,是城市建筑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通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应该是在50—80年,如果50年代以来建的房子规划合理、质量合格,现在还应该在使用中。试想一下,如果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60年,今天会增加多少房源。而我们的众多房屋基本不到30年就要被扒掉。这种短期行为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也是造成房源紧张的一个直接原因。节约是长期倡导而未做到,亟待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从浪费走向节约,浪费亟待解决,效率亟待提高,避免建筑短期行为,这也是城乡建筑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短命建筑产生、存在的原因
楼市必须减少短期行为,相对于60年、80年的使用寿命,只考虑20年、30年都属于是短期行为,短命建筑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的和主观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原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浪费可以是客观自然资源环境条件造成的浪费,体制和制度弊病下的浪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浪费,等等。这些综合原因导致我国建房的平均寿命“50年罕见,20、30年普遍”。
房屋产权时间短,是促成短命建筑的原因之一。房屋产权70年,其法律的规定不是针对房产,而是针对土地。消费者购买房产后,对房屋本身实际上也是拥有永久产权的,但房产不同于一般商品,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必然依托土地而存在,土地使用权的年限最高70年。正是70年的土地使用权,导致了房产实际产权只有70年(经济适用房的使用年限为50年)。
70年后,我们的房产将如何处置?《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这是很含糊的规定,它没有说住宅是何类性质的住宅,是商业住宅?还是非商业住宅?也没有说,自动续期的“使用权”应该如何作价?因此,购地者购房者都想在使用年限内将包括购地资本在内的所有投入收回,轻易不会考虑到期后的问题。
三、短命建筑的危害
建筑短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短命建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大家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现在建成的工程十几年后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可能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拆和重建的怪圈中。
人的健康长寿问题已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之一,对房子的长寿研究也要提到日程。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的发展道路,建筑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FS:PAGE]
四、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据报道,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居世界首位。在英国,“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英国非常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法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02年,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即使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寿命也达60年。
可以学习和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有些国家、地区和部门单位非常注意建筑寿命的管理,多种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其成果实际地运用于管理的法规制度中,从而使管理体制、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社会舆论等都渗透着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观念和原则,有效地治理和预防着建筑资源浪费行为。
五、建议研究、讨论和修改过去文件中关于土地使用权年限的规定,建议延长土地使用权年限,明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续期政策。这些会有助于减少建房中的短期行为。
对短命房问题要综合治理。短命房现象看似简单,如果容易解决做到,或很快能解决,在这里也无须多谈。但在实践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
建筑短寿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挑战:实践方面,触目惊心的短寿房问题亟待解决,形形色色的浪费病亟待治理。短命建筑问题也是对理论工作者的挑战:还缺少对这个问题的综合的、系统的、深入的、专门的分析和研究,缺少专著、专业学科、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门人员,建筑寿命研究有待深入。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要消除“短命楼”现象,房地产官员和企业家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有战略的眼光,系统的思想,综合的能力,创新的精神。
(选自人民网强国论坛E政广场建议19798号)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