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合同能源 |
|
随着节能服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的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推动我国节能工作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据百强榜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节能服务企业百强公司中,民营企业有80家,共节能166.75万吨标准煤,占到百强公司节能量的57.79%。
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节能利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大部分节能服务合同是四种方式之一或者几种方式的结合。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简称EPC,国内简称EMC)是指由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迅速,与政府对环境监管的压力日益增加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密不可分。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并且把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企业由此感受到强大的外部监管压力;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产品利润减低、能源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必须放弃过去粗放的经营模式,特别是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发电等耗能大户,只有通过节能降耗方式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提高生产科技含量,才能应对目前的挑战。
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前来“淘金”。据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的2012年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研究显示,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从502家增到3500家,节能服务项目投资额从195.32亿元递增到412.13亿元。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节能服务产业的主体。“由于节能服务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回报率也比较高,因此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的涌入。”谭满章指出,民营资本在国内一些新兴行业刚起步时,往往会大量进入。(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