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动手分一分垃圾变黄金”
时间:2009-11-11  来源:经济日报  
以往农村垃圾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套用了城市垃圾的处理模式,成本大,资源化率低,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农村的特点和优势。王平镇的做法是把垃圾看成资源,从被动处理垃圾到主动管理垃圾,旨在最大程度地把资源回收好、利用好、管理好。
  据专家估算,王平镇“农村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的做法,若在北京郊区推开,按北京郊区350万人口、人均日产垃圾1.5公斤计算,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达到80%计,每年将节省约2.5亿元垃圾费,每年还可节省600多亩垃圾填埋用地。
  提起“垃圾分类”,很多人认为这是城里小区的事。如今,这个说起来简单却又长期困扰市政管理者的“麻烦事”,在北京市门头沟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首先破了题!
  小山村名叫东马各庄,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京西古道的深处。11月4日,记者驱车来到这里。北京今冬第一场雪还没有完全消融,远处火红的灯笼柿与农家小院里的玉米(1748,8.00,0.46%)南瓜交相辉映,午后的小山村古朴中透着宁静。
  东马各庄村是门头沟区王平镇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村。自2007年6月启动试点以来,村民们经历从好奇到接受再到积极参与的过程。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了东马各庄110多户村民的习惯。
  东马各庄村只是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推广农村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据悉,自2007年初开始,王平镇在该镇所有的村庄和社区展开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按照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我们相继关闭了五个煤矿和一个采石场等资源型企业,确立了‘生态立镇、旅游强镇、服务兴镇’发展战略,坚持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王平镇党委书记耿新民说,我们以垃圾分类作为转型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东马各庄为何撤掉公用垃圾桶
  探访东马各庄村垃圾分类试点,还得从一街之隔的西马各庄村说起。
  “过去冬天一刮风,满屋子听见哗哗响,全是外头树杈上的塑料(10995,100.00,0.92%)袋在作怪!”提起当年的情形,西马各庄村委会主任李全营感触颇深:听都听烦了!怎么办?就发动村民们一起动手捡,村委会负责回收,3斤塑料垃圾换1袋洗衣粉,效果不错,就坚持下来了。
  2005年底,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建国到西马各庄村建立新农村联系点,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的同时,他发现,随着农村的富裕和游客的增加,村里垃圾多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确立了把“农村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管理”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半年多探索,一个新的垃圾管理模式逐步清晰,在王平镇党委、镇政府的共同参与下,试点工作首先在该镇6个村庄展开。
  东马各庄村是试点村庄中做得最扎实的一个。记者在东马各庄村看到,街道干净整洁,一片废纸屑也看不到。随意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分别摆放着不同类型的垃圾。
  村民彭大妈告诉记者,过去大家倒垃圾没有固定的地方,随便找个大沟一扔,一刮风,垃圾到处乱飞。现在镇里统一发了垃圾桶,有专人来收,月底凭票还可以换生活用品,不用说丢垃圾了,大伙还主动在门前屋后扫垃圾呢!
  因为大伙儿把垃圾都带回了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倒垃圾了,2007年9月,东马各庄村撤掉了路边的公共垃圾桶。
  “每户有了3个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街道公用垃圾桶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在东马各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宋增武看来,撤与不撤垃圾桶,是生活垃圾能否做到真正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志。
  宋增武坦言,垃圾分类看似简单,但要想推进下去、坚持下来,确实要下大力气。不过,经过两年多的推广,村民大多已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因为工作出色,宋增武被抽调到镇里工作,现在他的岗位是王平镇环[FS:PAGE]境治理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就是推进该镇生态环境治理。宋增武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镇里先后撤销了垃圾桶、垃圾池300余个,蚊蝇少了,环境却更加整洁了。因为效果显著,目前王平镇20个村(社区)已全部启动垃圾的分类回收。
  垃圾分类益处多
  “灰铁皮桶放炉灰渣土,黄塑料桶放厨余垃圾,绿塑料桶放可再生垃圾。”在西马各庄村,村民孙玉梅指着墙角的垃圾桶说。在桶旁边还放着几个编织袋,蓝色的装可燃垃圾,红色的则用来放有害垃圾。
  “每天村里都有专门的清洁员上门收,一三五收厨余,二四六收灰土,星期天收一些灯泡、电池之类的垃圾。因为塑料垃圾少了,现在一般是一个月收一回。”孙玉梅说。
  “快入冬了,家家户户开始烧暖气了,灰土垃圾明显多了,现在我们每天上午都要多收一次。”西马各庄村清洁员刘景芝告诉记者,只要分类得当,村民每天就可以用垃圾换得一张面额0.3元的小票。凭小票,月底可以到村里领取酱油、醋、盐、卫生纸等生活用品。
  “破破烂烂分着收,换成米醋和酱油;能够捡的都要捡,换成手纸和咸盐。”小小的奖励,却极大地调动起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分类好的垃圾又该如何处理呢?一些地方为节约成本,在运输或处理过程中再次将分好类的垃圾混杂在一起,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按照生活垃圾的性质,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灰土垃圾、厨余垃圾、可再生垃圾、有害垃圾和可燃垃圾’五类进行处理。”宋增武说,因为进行了垃圾分类,就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垃圾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创造了条件。
  “比如厨余垃圾,我们进行高温厌氧堆肥;灰土垃圾可以用来砌块砖、做辅料、填坑造地;塑料之类的白色垃圾和一些可回收利用垃圾卖给再生资源公司;树枝、核桃壳等可作为燃料。”为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宋增武把记者带到山坡处一个堆肥池边说,这个2米深3米宽的堆肥池,一年大约可产生20立方米的有机肥,“一吨化肥还七八百块钱呢,这20立方米的有机肥少说也有40来吨,节约了开支,不就相当于创造了效益嘛!”
  事实上,更多的效益是无法以数字来衡量的。目前,王平镇各村基本实现了无积存垃圾,无卫生死角,无白色污染物,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污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多了起来,不少村庄还被授予了乡村民俗旅游专业村。
  “从过去不分类,到环保意识的树立,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宋增武说,垃圾分类悄然改变着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提升着农民的生活品质,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好抓手。
  一个巧妙的“制度设计”
  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能在王平镇顺利展开,巧妙的制度设计功不可没。
  “垃圾分类并不新鲜,王平镇垃圾分类的创新点在于,将‘事后花大钱治理污染’转变为‘事前花小钱管理垃圾’,核心在于垃圾的源头分类。”作为制度主要设计者,冯建国认为,以往垃圾处理主要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基本上套用了城市垃圾的处理模式,成本大,资源化率低,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农村的特点和优势。
  “王平镇的做法是对过去垃圾处理从理念到模式上的一场革命,即把垃圾看成资源,从被动处理垃圾到主动管理垃圾,旨在最大程度地把资源回收好、利用好、管理好。”冯建国强调说。
  北京市政府参事、循环经济专家王维平对此曾做过一个粗略的估算,王平镇“农村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的做法,若在北京郊区推开,按北京郊区350万人口、人均日产垃圾1.5公斤计算,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达到80%计,每年将节省约2.5亿元垃圾费,每年还可节省600多亩垃圾填埋用地;若在全国农村推广,以全国农村年产垃圾量2.5亿吨计,可节省75%[FS:PAGE]的垃圾费,仅此一项就可节约上百亿元,同时还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王平镇党委书记耿新民看来,相应的制度配套也是关键之一。据悉,王平镇各村均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垃圾源头分类领导小组,村党支部又下设多个小组,由党员任小组长,党员家庭带头分类。同时,每名党员还要联系约10户群众家庭,共同进行垃圾分类,并由小组长具体指导,直到教会为止。
  “镇里还把垃圾分类纳入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绩效考核奖励基金,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也会不定期对各村进行抽查打分,目的在于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宋增武说。
  王平镇垃圾分类做法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对此,冯建国认为,王平模式的成功,除充分体现了农村的具体特点,还将管理垃圾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收集、利用模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用经济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据悉,北京市政府已着手在该市180个乡镇、近4000个村全面推广这一模式。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纬景储能绿色未来展示中心展示的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