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时间:2013-2-18  来源:节约网  

  春节前后,城市最忙碌的身影中,就有一支桔色大军。他们就是奋战在垃圾处理第一线的环卫工人。众多环卫工人的辛勤工作,换来了各个城市的整洁和美丽。2月8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看望环卫工人的新闻,报道中指出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如果大家都能从自身做起,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会使我们共同的家,共同的地球更美丽。如何从源头减少垃圾?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节约网负责人李晓群。
  
  记者:每当节日过后,各地的垃圾箱中充斥着大量高档食品外包装,酒类糕点包装盒已用上了密度板贴塑,高级茶叶包装盒内挂绢丝,一些进口红酒外套几层木箱,南方水果配备竹木编织的果篮;高档香烟的外包装更是豪华……这其中有许多严重的过度包装问题,请您给我们谈一下,商品过度包装同垃圾的关系。
  
  李晓群:商品过度包装是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把生产包装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结果就是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买了“无用”的东西,再精美的包装最终也要成为垃圾废料。这就谈到了企业的责任问题,企业不仅应该有盈利的责任,同时也应该有社会责任。应该给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让百姓选择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消费者并非受益者,而是受害者。但消费者也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商家推出了过度包装的产品,价格虚高,如果大家共同抵制无人购买,问题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愈演愈烈。对于过度包装有很多认识偏差,消费者对此问题,或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或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或无能为力,说说而已。有些过度包装甚至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习惯成自然。有的消费者是公款消费,所以买东西的时候也不会考虑是否价钱合适?是否有浪费的问题。有的消费者是买了东西来送礼,如果礼品的包装不“精美”,还觉得拿不出手!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出于盲目的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别人买“精美”的,我不能被比下去,我也买。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盲目的“拥护者”,也助长过度包装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包装垃圾越来越多。对过渡包装的危害要深入分析。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造成人力资源和物质浪费,又会影响环境、污染环境。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仅是北京每年产生的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各样的包装物就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全国每年平均生产12亿件衬衫,包装盒就用纸24万吨,相当于砍掉168万颗碗口粗的树。你看这一算,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这些都是过度包装留下的“后遗症”,如果我们适当合理的限制过度包装,每年会节省下多少资源,减少多少垃圾。资源节约,就要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模式,从生产、流通、消费到垃圾处理,都应减少浪费,走向节约。
[FS:PAGE]  
  记者:食品的浪费也十分严重,对此,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晓群:食品的浪费和消费,也是一个主要的垃圾源。2012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播出《奢侈的垃圾》专题,全面揭示了形形色色的食品浪费现象,引起巨大反响。一方面浪费奢侈严重,一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吃不饱,或者吃的营养不良,这个情况就说明了这个不平衡的问题,食品浪费是一种资源浪费,浪费粮食和食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垃圾,污染了环境。在衣食住行中,“吃”的浪费首当其冲,在有关吃的思想观念、产品和方法中,有些浪费甚至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习惯成自然,普及发展为“全民运动”,形成食品浪费型的家庭、企业、城区和社会。对于浪费的认识偏差,使得浪费的危害增大了。如果评价一个人,说他的能力差,他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满;说他贪污,也许会跳起来辩驳,同你拼命;但是如果说他浪费多大,他却可以若无其事,泰然处之,不屑一顾。“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甚至有人标榜浪费做法是自己“有气派”、“大方”、“有大将风度”、不“小家子气”等,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自豪。我国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浪费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如果把浪费比作一种病,浪费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流行病、传染病,浪费几乎成为目前的一大社会公害。国家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我想这个事情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从一个社区和城市做起,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进步,这件事情应是能够逐渐解决的。比如说,餐饮商家应该开展光盘有奖活动,特别是自助餐,更应该把浪费的食物成本当成奖励,回馈给消费者,这样,大家就更有节约的积极性了。或是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人均合理消费金额,引导和倡导理性消费。过去,有些饭店有“最低消费”的要求,相信今后有些饭店能提出对于“最高消费”的限制。引导和指导客人吃得既科学又节省,这样,也不会使客人都吃胖,吃出一些富贵病。我们也有减少浪费的成功案例,同样的人,在肯德基店或麦当劳店吃饭的人,剩饭剩菜的就相对较少。全社会一起行动,相信食品浪费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记者:城市垃圾中土木建筑和装修垃圾很多,你怎样看建筑垃圾?
  
  你多次讲到应该延长“建筑短命”,短命建筑也是垃圾的源头吗?
  
  李晓群:建筑领域的拆迁、建设、装修是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建筑领域资源消耗多,对环境影响大,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建筑业责无旁贷,如何节约资源,物尽其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短命建筑是建筑垃圾的源头,如果建筑寿命增加一倍,建筑垃圾可减少一半。我国许多已有的建筑,包括许多高楼大厦,在新发展的挑战下纷纷被拆除,由于规划、设计和建造弊病众多,建筑使用年限都被缩短,“短命楼”遍地开花。现在城市中拆迁很普遍,不但棚户区被拆,许多楼房也被拆掉,建了十多年或几年的房子被炸掉,有的建成后还未使用就被炸掉,这些仍然能够长久使用的建筑变为废墟,无疑对资源和环境都是一场灾难。不少城市的建筑寿命只有30年,许多楼房不到30年就要被扒掉,短寿的建筑都成为建筑垃圾。这种短期行为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试想一下,如果我国建筑平均寿命60年,今天会增加多少房源,会减少多少拆迁和建筑垃圾。楼市必须减少短期行为,相对于使用寿命60年,只考虑20年、30年都属于是短期行为。短命建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大家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现在建成的工程几十年后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可能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拆和重建的圈中。建筑短命的流行,不仅造成经济负担、资源浪费、环境压力。处于使用年限内的建筑被拆除,还会造成资源耗费,并因产生大量粉尘和废弃物,也会增加环境负担。短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相背离,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短命建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相悖,许多地方烧制水泥用的优质矿料已很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在许多地方已十分紧张。此外,减少建筑装修垃圾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FS:PAGE]  
  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那么垃圾的处理问题与循环经济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李老师谈一谈这个问题?
  
  李晓群:“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提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是落实基本国策,就是使国民都可以低碳生活、绿色发展,建立好循环经济大环境。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这种良性循环我们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有许多人从事废品收购工作,他们收购我们家中的纸盒报纸、破铜烂铁、废旧衣物,塑料瓶,等等。这些在我们个人和家庭中的废品,在他们那里废品不废,成为原材料,循环实用。但是还有废品没人收,没人肯收,只能扔到垃圾箱。在农村,许多地方建有沼气池,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
  
  垃圾的处理问题与循环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每年1亿多吨的年产城市生活垃圾中,其中填埋占70%,焚烧和堆肥等占10%,剩余20%难以回收。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加工过程中,不但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同时降低了垃圾排放,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大势。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2015年中国垃圾处理率将上升至80%。这都是将废弃的垃圾变为宝贵资源,可再次利用,循环利用。
  
  记者:最后请李老师能否给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李晓群:世界上本没有垃圾,是人类自己制造了垃圾,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原材料。我们大家少制造一些垃圾,合理利用垃圾,让其变废为宝,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反对浪费方面的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逐步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流通模式、消费模式。不论是生活垃圾、生产垃圾,还是包装过度产生的垃圾、建筑垃圾等等,只要我们每个企业、每个家庭和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进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一次性用品,坚持垃圾分类,等等,都会少制造出大量的垃圾。
  
  其次,完善、制定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建设分类设施,使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步,推动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国内已经有很多有关政策法规亟待落实,例如关于过度包装、食品加工、一次性用品、塑料制品、建筑节能等方面。
  
  再次,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垃圾处理存在填埋处理、堆肥处理和焚烧处理的不同程度的局限。如何打破这些局限,能够使处理垃圾时尽量减少对空间资源的占用量,避免毒害物质进入堆肥,减轻垃圾焚烧时对环境的污染。这些都是目前都在展开研究的课题。
  
  最后,将垃圾变废为宝,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材料。比如,大量的建筑垃圾,很难处理,而在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就把这些建筑垃圾巧妙地利用上了,堆成了假山,就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了。另外,国家和企业加大对垃圾处理研究创新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人们找到更多垃圾处理的新途径,开发出更多利用垃圾做原料的产品,用垃圾来弥补资源不足产生的问题。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科技公司加速“绑定”低碳电力
智慧节能技术升级,建筑行业加速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