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焦化厂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时间:2014-5-26  来源:oFweek节能环保网  
为实现北京“绿色奥运”承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地政府部署实施了天然气逐步取代城市焦炉煤气、城区污染扰民企业搬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北京市的焦化厂:1998年以来,北京炼焦化学厂(以下简称北京焦化厂)不断调整结构,压缩煤气供量,陆续停运了部分生产设施。2006年7月15日,根据北京市政府的决定,北京焦化厂正式进入停产程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用3至6个月的时间完成全部生产装置停产工作。
  
  伴随着这些焦化企业的搬迁,搬迁后所遗留的污染问题显的尤为严重。在焦化厂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很多原因导致的泄露使厂区的污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果该块场地未来用作居住、商业等用地,必须清除风险后才能进行建设使用。这些情况的产生对相关修复技术的需求越加的迫切。
  
  一.焦化厂生产工艺的研究
  
  焦化厂主要是供应城市煤气和焦炭,同时还生产硫铵、轻苯、工业萘、酚类等40多种化工产品。2002年以前焦炭产量稳定在230万吨/年左右,2003年3#、4#焦炉停产后焦炭产量约为180万吨/年。一般的工艺流程为:
  
  原料煤经火车运至备煤分厂储存,备煤分厂将加工配比合格的装炉煤输送至焦炉煤塔,通过装煤车将煤装入焦炉炭化室,煤通过在炭化室高温干馏,分解出的荒煤气,由炭化室顶部经上升管、桥管、集气管至吸气管,荒煤气在桥管和集气管中经氨水喷洒冷却,温度由700~850℃降到80~100℃。
  
  荒煤气中所含大量焦油(约70%)在集气管中冷凝,随氨水和荒煤气一同经吸气管至气液分离器,在此荒煤气与氨水、焦油分离。
  
  与氨水、焦油分离后的荒煤气被送至回收一分厂进一步冷却至23℃以下,经电捕焦油器除去油雾后,由鼓风机送至煤气精制分厂终冷脱硫、洗氨、洗苯后,再经回收二分厂的二级脱硫后,最终作为商品煤气外送或焦炉回用。
  
  与荒煤气分离后的氨水和焦油经机械化澄清槽实现油水分离,分离出来的焦油经焦油贮槽送至焦油分厂,经过脱水、加热、蒸馏、分离等工序进一步回收化产品或外销。
  
  经机械化澄清槽澄清后的氨水绝大部分供焦炉循环使用,剩余氨水则送至煤气精制分厂,经过砾石过滤、脱酸蒸氨等工序生产硫铵。
  
  在炭化室经过高温干馏的煤变为焦炭,成熟的焦炭由推焦车经拦焦车导焦栅进入熄焦车,熄焦后放入凉焦台,经皮带输送至筛焦楼,筛分成为不同等级的焦炭外销。
  
  二.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
  
  根据一般焦化厂的生产工程,可以预期到在整个历史中所可能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芳香类有机物等,具体如:苯、苯胺、苯并荜、烟尘、煤粉尘、焦尘、SO2、NOX、酚、SO3、H2S等等。这些有机物不但毒性大,而已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三.有机污染物的处置技术
  
  针对此类污染物,国外也已有很多成熟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物化法、生物法和联合修复法。
  
  1.物化法
  
  (1)蒸气浸提修复技术
  
  蒸气浸提技术是指通过降低土壤空隙蒸气压,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蒸气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污染的一种修复技术。该技术适用处理污染物为高挥发性的化学成分,如汽油、苯、四氯乙烯等。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污染环境中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利用土壤固、液、气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欺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土壤,排除的污染气体在进行收集并在地上进行处理。为增加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速,很多情况下,也在土壤中安装空气注射井。
  
  (2)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是指防止或[FS:PAGE]者降低污染土壤释放有害化学物质过程的一组修复技术,包括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通商用于重金属和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
  
  固化是指将污染物包裹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将污染土壤转化为固态形式,即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的过程。
  
  稳定化是指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即通过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者降低对生态系统危害。
  
  (3)热力学修复技术
  
  热力学修复技术是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热)等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与玻璃化技术相比,即使是高温加热修复的温度也相对较低。根据加热体系和温度的差异可分为高温(>100度)加热修复技术、低温(<100度)加热修复技术和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
  
  热力学吸附的基本原理在于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加速分解和挥发,从而通过气体抽吸系统将污染气体从土壤中抽出收集,然后在地上进行处理。
  
  (4)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化学氧化修复主要是向污染环境中加入化学氧化剂,依靠化学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分解破坏污染物的结构,使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低毒、低移动性物质的一种修复技术。
  
  对于污染土壤来说,该技术不需要将污染土壤全部挖出,而只是在污染区不同深度钻井,将氧化剂注入土壤中,通过氧化剂与污染物的混合、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或导致形态的变化,达到修复污染环境的目的。
  
  (5)淋洗修复技术
  
  化学淋洗修复是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从土壤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的技术。淋洗液通常具有淋洗、增溶、乳化或改变污染物化学性质的作用。可分为原位和异位淋洗修复两种类型。
  
  2.生物修复技术
  
  狭义上讲,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广义上讲,除了微生物修复外,还包括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也就是说,生物修复是利用细菌、真菌、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有机物,减轻其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土壤中的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物理特性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生物修复可以原位进行,节省费用。其费用只是传统物理、化学方法的30~50%
  
  环境影响小,生物修复是一个子让过程的强化,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等,不会形成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
  
  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残留污染物的浓度可以达到很低
  
  可用于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建筑物以下不能挖掘的土壤污染
  
  可以同时处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可以与其他技术联用,可以处理复合污染。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菌根修复。
  
  (1)微生物修复
  
  早期的生物修复主要指微生物修复,是研究得最早、最深入、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由此产生一系列修复技术如现场处理、就地处理、堆肥、生物反应器等。应用这些技术处理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已有广泛研究,其他生物修复技术也都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广泛,还可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BV技术、外加菌种、添加表面活性剂等。但有些方法效果不够理想或处理费用较高,有的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2)植物修复和菌根修复
  
  与重金属污[FS:PAGE]染相比,对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要复杂得多,它包括吸附、吸收、转移、降解、挥发等,其中有根系分泌物、体内酶、植物体的代谢和蒸腾等作用。与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一样,任何一种技术都不能很好地对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进行单独修复,需要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如植物-微生物-菌根体系等。
  
  3.联合修复方法
  
  针对土壤复合污染的实际,当前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技术与生物方法同物理化学方法的结合上。
  
  (1)复合污染土壤的溶剂淋洗/萃取-微生物修复
  
  (2)将微生物细胞和酶固定化方法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用于有机复合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的细胞固定化方法,
  
  (3)高分子量多环芳烃与有机氯的光降解与生物修复联合作用机理
  
  (4)复合污染条件下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修复原理
  
  (5)土壤复合污染的化学还原-微生物降解修复原理
  
  (6)适用有机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生物反应器机理
  
  利用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研究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生物反应器(BSR),探讨污染土壤连续性修复的可能性。反应器类型以搅拌泥浆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为主。
  
  四.未来的展望
  
  环境修复领域在国内属于新兴领域,但在国外相关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技术的引进及研发将是我们环保工作者未来的一个重点。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践行节能低碳 铅山县英将乡在行
热议“绿色低碳”,虹口区“首席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