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人物专栏 |
|
家里所有的插座都带开关,随身带手绢,淘米水浇花,出门坚持走路或只坐公交……低碳理念已深入姚先生和黄女士的生活中,姚先生73岁,黄女士71岁,他们住在西安城南205社区。两位老人笑称自己是“70后”。
做一件事儿不难,难的是这件事一做就是20年。二位老人是如何将低碳进行到底的呢?来听听他们的点点滴滴。
电池都写着使用时间日子过得很节俭
“我们没什么特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有些是在电视里学的,有些是在报纸上学的。”黄阿姨说。“我们1993年就开始了低碳生活。2006年搬来这个小区,简单地将房子装修了一下就入住了,灯泡什么的都是节能灯,当时一个还挺贵,十来块钱呢。”姚叔叔说,“来,你来看看我们家的节水设备”,他打开马桶水箱盖,里面放了5个矿泉水瓶子。“还有这个,这个是我们家老头自己做的。”黄阿姨指了指手中的拖把,这个拖把头就只有马尾巴那么粗一把,都是用各种碎布拼成的。“你不是说我们家干净吗,这都是用这个小拖把一点点擦出来的。”
黄阿姨没说完,姚叔叔就示意记者去厨房看看,“你看看这个,这个置物架是我用塑料水管和旧酸奶盒做成的。”姚叔叔自豪地说。
他们除了在生活中注意节省能源外,还特别注意对垃圾分类。扔垃圾前将可回收的都拣出来,再统一拿去废品回收站。每一个用过的电池上都贴着一张发黄的小纸片,上面写着这个电池的使用时间。
“我们的邻居们都说我们过的特别仔细。”黄阿姨笑着说。
低碳出了名联合国环保署专员找上门
姚先生说,现在他们社区里盛行一股“低碳”风。
一到下雨天,社区里的老太太们都拿着盆子排队去楼外下水管接雨水,准备留着浇花用。“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理念都是节省环保,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的生活习惯。不刻意,更不是为了出名。”
但是老两口的低碳生活还是被社区居委会发现了,2008年,联合国环保署专员陈国挺来到了他们的家。对他们的买菜环保袋——面袋子非常感兴趣,“他来到家里,看见我们生活的细节,看到一般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居然这么强,他非常惊喜。”姚叔叔说。
临走时陈国挺要了一个面袋子,并让姚叔叔在上面题了字。
“我们节省,并不是为了省钱,我们经济条件还可以,花得起用得起。该买的东西一样不少,日子过得细主要还是想减少能源损耗,环保很重要。”姚叔叔说。他们的低碳生活也受到了孩子们的大力支持。“女儿也想学,但是她做不到这么细。”黄阿姨说。现在家里的小孙子每次回家都知道用小脸盆洗手,小毛巾擦手。
“你看这是我们家的账本,每一笔我都记着,对比一下看哪个月水电高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黄阿姨说。这5-6本记账簿,都是用药品的说明书裁剪出来的。
带动邻居开始了低碳生活
“他们俩是社区的环保名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们现在也开始低碳了。除了去院子里面接雨水,我们家也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了。”社区的孙奶奶说。
“这俩人特别省,其实他们条件挺不错的。他们的坚持让人非常感动,我们也准备学习一下他们的经验,低碳也是一种时尚嘛!”邻居杨先生说。205社区王主任说,“四五年前,我们评选绿色社区,这对夫妻就成了我们小区的标杆,知道他们,也是因为社区居民口口相传。最后我们推荐他们去参选‘绿色家庭’,他们因为表现突出也获得了这个奖项。直到现在他们的环保行为还在社区内推广着。”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