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社区行动 |
|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自2010年2月以来,贵阳市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社区服务基层、改革创新直面群众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
8月8日至9日,银川市委副书记杜银杰带领的银川市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4人组成的考察团对贵州省贵阳市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体制改革给力基层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重点、难点一直在基层,贵阳市通过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截至目前,贵阳市撤销了原有的49个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建立了95个新型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
改革中,贵阳市变“市-区(市、县)-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为“市-区(市、县)-社区”三级管理,实行区(市、县)直管社区,社区直接面对群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构架。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直接接受区(市、县)党委、政府领导,同时接受职能部门指导,统筹区域内党务、政务工作,不再承担经济工作职责。行政审批及其他行政执法管理职能归口收回区(市、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设立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居民议事会,代表居民群众对社区各项事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一社多居”和“居政分离”。改革“一社一居”模式,根据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可“一社多居”。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履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相应职责,不承担行政管理性事务。
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中,贵阳市采取公推直选,配强领导班子。采取个人自荐、党员群众联名举荐、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报名人选,通过差额推荐、差额票决、差额考察,分别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差额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通过“四个纳入”,有效整合资源。整合原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资源,使人力、物力及服务资源向社区聚集。将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设为正科或副科级;将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把区(市、县)有关部门下派人员和原街道办事处人员整合为社区工作人员,由社区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和考核,不足人员可通过公开招考;将社区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公益事业费等纳入区(市、县)财政预算;将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实行“大党委制”,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社区党委为区域性建制党委,按照“六联”(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要求,采取“十化”(领导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规范化、党组织设置网格化、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工作载体品牌化、党务工作者队伍专职化、阵地建设标准化、经费保障制度化)推进措施,统筹抓好社区辖区内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居委会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实行“三会一评”,扩大基层民主。居民议事会实行“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述职评议”制,通过“社区居民提议,社区党委决策,社区服务中心执行,群众评议成效”的方式,组织群众有序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实行“一站办结”,优化服务管理。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办事服务大厅,推行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规范并公开服务内容、服务程序。
改革后,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在社区设施服务和管理的平台,履行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职责。一是服务功能。着眼于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认真做好便民利民、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提[FS:PAGE]升素质等工作;二是凝聚功能。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党组织与城市群众的联系,把广大居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三是管理功能。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交办、委托的建设和管理任务,提高城市基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四是维稳功能。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社会管理是对社会的管理,也是对全社会参与的管理。贵阳市提出,党委、政府要当“领唱者”,社会力量要当“合唱者”。
在总结通过思想劝导、心理治疗、资金救助等方式柔性化解信访“老大难”案件经验的基础上,贵阳市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和各界人士加入各级和谐促进会,继续壮大“第三方”力量,不断拓宽柔性化解的领域。今年6月27日,和谐贵阳促进会举行捐赠仪式,会员在此认捐资金3585.4万元。截至目前,和谐促进会总计捐款1.03亿元,已柔性化解疑难信访案件444个,筹议群众6万余人。
与此同时,贵阳市注重培养各类社会组织。贵阳全市现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等社会组织1590个,社区服务组织备案457家;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组织465家,组建率达86%以上。建立共青团组织237家、妇女组织355家;建立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矿群矛盾、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等7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共调处交通事故12517起、土地纠纷和矿群纠纷20起、林地纠纷133起、城市建设纠纷15起、物业纠纷3起、劳动争议案件10起、医疗纠纷1起。使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调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力量。
突出重点解决问题
针对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难、重点人群融入社会难、虚拟社会管理难的“三难”问题,贵阳市始终以群众工作为统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管理中,贵阳市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在市、区(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三级办证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搭建了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截至目前,各级网络累计办理居住证46.88万个,办证率为79.55%。针对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难度大的问题,贵阳市把提供就业门路、实现稳定收入作为重要措施。出台了鼓励社会企业吸收特殊人去培训就业的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贵阳全市建成12个吸毒人员安置就业基地,投入扶持经费1605.63万元,安置吸毒人员453人。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贵阳市强化群众工作中心的综合调处功能。以群众工作中心为平台,建立完善“三级调处”和“三级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推动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变矛盾“中转站”为“终点站”,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信访办结率保持在90%以上。今年上半年,贵阳市信访总量和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7.9%和35.2%。
切实推动民生改善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今年前5个月,贵阳市投入36.88亿元,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据了解,今年以来,贵阳市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4.91万人、医疗保险扩面5.91万人、失业保险扩面4.56万人、工伤保险扩面6.99万人、生育保险扩面4.96万人。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法律救援、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临时出现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得到救助。(作者:王伟)(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