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人物专栏 |
|
孟庆林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建筑节能,我们仍在路上
———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孟庆林
作为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孟庆林在节能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前面。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建筑遮阳系统理论研究的专家,他领导的建筑遮阳节能测评实验室,在遮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为南方的节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记者日前在华南理工大学节能中心的办公室采访了孟庆林教授。
文、图/广东建设报记者谈健孙晓峰
建筑物零碳是不可能的
J:孟教授,如今“低碳”一时风头无两,标签式运动也随之而起,各式“低碳”风起云涌,作为一名节能专家,您认为建筑怎样才能做到低碳?
M:低碳的核心是“双节”,也即节能、节省资源。根据国家住建部总结的低碳方案,就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建筑物能把这些都做到的话,再加上室外环境的营造也遵循这五方面的原则,也就做到低碳了。
但是低碳不等于是零碳。建筑物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需要排碳、消耗能量。比如在建筑材料的生产环节,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环节以及建筑物达到其生命周期以后的拆除及其循环再利用环节都牵涉到能量的消耗以及碳的排放。大家说低碳,其实也就是在这几个环节上做到碳排最少。
J:有些建筑标榜为“零碳”建筑,那么,建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到零碳和低碳呢?
M:建筑物零碳是不可能的。但在某一个环节上或许可以达到零碳,比如在使用环节上,使用太阳能发电,那么这个电是来自可再生能源,可以说是零碳的,但也仅仅是在建筑使用这一个环节上可以实现某项用途的零碳。建筑的材料不可能是零碳的。就拿建材中的玻璃、钢材、水泥来说,它的生产过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每生产1顿水泥、玻璃、建筑钢材,分别要消耗大约108、330~410、342~650kg标准煤,而每吨标准煤能够产生3.2吨的CO2(二氧化碳),因此,建筑物必然会有碳排的,关键在于如何优化建筑物的用材选择,比如在考虑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的因素,尽可能采用那些生产过程中能耗少、碳排量低的建筑材料。相比之下,钢材和玻璃的单位生产能耗都比水泥的大,再加上同比情况下大开窗、玻璃幕墙的钢结构建筑,空调设备装机容量和运行能耗普遍高于同类型普通建筑,因此钢结构玻璃幕墙建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低碳建筑。
J:你是南方节能方面的专家,节能也推行了许多年,那么南方建筑目前的节能情况如何?
M:在南方,建筑能耗占据总能耗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在30%~40%之间。现在新建建筑物每年的新增量占既有量的十分之一,这些新建建筑都是100%按照节能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的,超过98%以上是按照节能标准施工和验收的。当然,其中也有个别对于节能标准执行不彻底的案例。
另外,还有一部分占到新增建筑1%~5%量的建筑物,还要用来进行示范性的建筑节能工作,要按照60%~65%的更高比例的节能标准去做,比如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亚运场馆,深圳大运会场馆等。
J:这些示范性的,具有更高节能标准的的建筑物,在哪些方面要求更高?
M:主要是在围护结构方面,采用一些新的节能措施,通风、采光、墙体及屋顶隔热等,在设备方面采用高效能的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电梯运输设备、控制设备、水泵风机等。另外,加强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阳能的光电技术、太阳能的热水技术,水源的热泵技术等。
同时,在这些示范性工程建筑[FS:PAGE]中所运用的这些技术基本都是成熟的,是经过工程示范性试验之后,将性能稳定的、技术可靠的、效果明显的技术在这些工程上进行推广。并且在一项新的技术使用时,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的培训,不仅要技术成熟,还要求相关配套的硬件、软件也是成熟的,才能避免因不掌握控制技术与使用规律导致额外的能源浪费。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