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效率,增进效益,其重大措施之一应该是减少和消除浪费。因此,以哲学的思想方法分析浪费现象存在的多重性,浪费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浪费的现象与本质,浪费的原因与结果,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一、浪费现象的多重性
按浪费现象可能产生和存在的领域,可以对浪费现象做如下分类:生产领域中的浪费和非生产领域的浪费。如经济领域中的浪费主要属于生产领域方面,非生产领域中的浪费可以有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可以分别对每一方面作进一步的划分,如经济领域中可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商业、金融等方面,也可以按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来划分。科学领域的浪费则包括自然科学中和社会科学中的浪费。还可以做深入的划分,如对经济领域中工业方面的浪费可以按不同工业部门,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生产规模,不同技术类型等分别分类,找出各自的浪费表现。
按浪费行为的对象,可以把浪费行为分类为物力浪费、财力浪费、人力浪费、信息浪费、时间浪费、空间浪费和环境浪费。同按行为领域的划分一样,这里的各种浪费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如人力浪费中可以分为体力浪费、智力浪费、积极性的浪费和创造力的浪费。也可以按人的职业、年龄等分类,还可以按人的教育、培养、使用方面分类,找出可能存在的浪费问题。再如信息方面可以分为信息渠道方面的浪费,信息内容的浪费,信息获得过程中的浪费。进一步,信息过程的浪费可以表现在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存贮、处理、提取、利用等各个过程和方面。
按浪费行为原因,可以把浪费行为分为主要由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浪费和主要由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浪费。客观原因造成的浪费可以是客观世界复杂性造成的浪费,体制和制度的弊病下的浪费,文化传统中的浪费,管理水平低的浪费,科学技术落后的浪费。从行为者的主观条件加以分析,所造成的浪费是指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方面问题引起的浪费,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引起的浪费,科学技术和操作水平低下导致的浪费,管理能力不强产生的浪费。即使是由于行为者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浪费,行为者的主观上又有自觉和不自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在我国,许多漫不经心的浪费,造成的损失也是很惊人的。而思想道德水准低下的人,很难从他人、社会以至人类的视角看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极易做出损公肥私的行为,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给社会造成浪费,如人们常说的花公家的钱不心疼,用公物大手大脚。
按浪费行为的危害后果,可以对浪费进行分类。按浪费造成的损失程度,有重大的、严重的、一般的损失。例如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比如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多生几亿人。按损失的方式,有直接浪费和间接浪费损失,某造纸厂生产获得利润几十万元。但污水没处理好,产生的污染对河的下游造成几百万元的损失,这是间接损失。从时间上看,有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浪费,有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浪费。从空间范围看,有全局性和局部性的浪费。从浪费的结果看,有一次性浪费、二次性消费及多次性浪费。
上述各种分类都只是相对的,要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在现实的浪费现象中,无论是各种浪费领域,浪费原因,还是浪费结果,都是互相联系着的,不可能截然分开。某一浪费行为,既可能与经济活动有关,又可能同时影响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止某一种,可能同时受社会决策、行为心理、管理制度、科技水平和人的素质的影响。而且,多种原因之间也会彼此交织,互为因果,一因多果。[FS:PAGE]从而使浪费行为的产生原因更为复杂。
浪费行为的结果也是这样,每种浪费行为产生的结果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可能同时是对人、财、物、信息、环境、时间、空间的浪费。实际上,它们不过是一定浪费行为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各种浪费都可用资金浪费计算,人才的浪费同时就是物质、资金、环境等的浪费,而所有的浪费又都与时间的浪费有关。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复杂社会现象,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浪费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浪费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是指浪费问题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项活动之中。如在物质、能量、信息方面都会出现浪费。另一方面,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可能出现浪费。例如,物质方面,从研究、试制、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废品处理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浪费。
再如信息方面,信息的产生、传递、收集、加工、转换。存贮、提取、应用,每一过程都可能出现浪费。从时间的发展上看,浪费也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事物随时间的发展变化,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都会有各种浪费问题。所以要研究历史上的浪费现象,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治理现在的浪费,预防未来的浪费。从空间的范围看,浪费也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单位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浪费。不管怎样先进,总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浪费存在。如果说没有浪费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浪费。或者是我们所持的判断标准不够严格。
浪费的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复杂的。其一,浪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各有其特点,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浪费表现也不完全相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的企事业都可以找出本行业、本单位浪费的特点。就是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车间、科室、班组、个人的浪费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研究浪费问题,既要找出其共同规律、特点、又要注意其特殊性,有特色之处,这样才有利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二,在局部与全局、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由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许多事情从局部、从单项指标评价是可行的、有利的,但从全局或综合指标衡量却是不可行的,甚至有害的。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人、财、物、时间、信息各因素,产、供、销各环节,厂、车间、班组各层次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浪费的多少,不能根据某一方面浪费的大小来决定,而应当从企业整体来身全面的综合评价。
其三,任何一种浪费,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已经有许多种浪费现象得到治理和解决已不复存在,但也有许多新的浪费现象不断产生。而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有些是过去所产生的,如历史上遗留下来或旧体制下所形成的。有些浪费是过去所没有的而现在所产生的。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主观方面的种种失误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所导致。
浪费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使我们看到浪费的严重性和解决浪费问题的艰巨性。
三、浪费的现象与本质
浪费现象是浪费问题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浪费的本质的外部表现。而浪费的本质是指浪费的根本性质,是构成浪费的各种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浪费的本质包括浪费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以及这些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要深刻认识浪费问题,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浪费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浪费本质多方面的具体表现。而浪费本质则是同类浪费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如浪费现象在不同的空间、时间中以[FS:PAGE]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千变万化,数不胜数。但是这些浪费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的无益的消耗。所以,总体看来,现象比本质生动、丰富,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浪费现象是不断变化的,有较大的流动性。而浪费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某种浪费的本质在该种浪费的根本原因未得到解决之前是稳定不变的,但是,在事物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浪费现象却可能经常变化,不断地改变着形态。例如,关于重复引进问题,我国曾出现过电视机、电冰箱生产线的重复引进现象,在此之后,又出现吸尘器、化妆品等多种重复引进现象。往往禁止了这种,又出现了那种,禁不胜禁,防不胜防。再如用公款购买个人消费品问题,不准许买家用电器,就买沙发毛毯,大件不许可买,就买毛巾暖壶,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此可见,如果不找出解决浪费本质方而的问题,就难以克服多种多样的浪费现象。
第三,浪费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因而易于为人们所看到和发现,对浪费表现形式的分析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浪费本质则深藏于浪费现象之后,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靠科学研究、科学认识才能把握,因此,同探讨浪费现象相比,对浪费原因的分析要困难得多。
浪费现象同浪费本质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任何浪费中都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本质决定现象,而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每一浪费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浪费的本质。浪费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依赖了浪费本质的,浪费现象的根本解决,也最终取决于对浪费本质的研究对浪费原因和规律性的研究。
四、浪费原因与结果
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研究探讨浪费的原因时必须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一个原因不仅仅引出一个结果,而且常常引出多种结果,即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一因多果,如由于旧的体制的弊端同一个原因可能造成各种物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浪费。
其次。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一果多因和同果异因。一果多因,如在一些单位长期存在着长明灯这一简单的浪费现象背后,有着由于管理制度、职工思想觉悟等多种原因。同果异因,如同样的浪费后果,可能是行为者有意识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工作方法问题或技术水平问题造成的。
最后,还要注意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全面的、具体的结论。例如,一种浪费行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可能是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等原因。主观原因可能是浪费行为者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原因。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既有共性即普遍性的原因,又有个性即特殊性的原因。不能以共性的原因代替个性的原因。(选自《改革中的哲学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作者:李晓群)
上述各种分类都只是相对的,要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在现实的浪费现象中,无论是各种浪费领域,浪费原因,还是浪费结果,都是互相联系着的,不可能截然分开。某一浪费行为,既可能与经济活动有关,又可能同时影响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止某一种,可能同时受社会决策、行为心理、管理制度、科技水平和人的素质的影响。而且,多种原因之间也会彼此交织,互为因果,一因多果。[FS:PAGE]从而使浪费行为的产生原因更为复杂。
浪费行为的结果也是这样,每种浪费行为产生的结果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可能同时是对人、财、物、信息、环境、时间、空间的浪费。实际上,它们不过是一定浪费行为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各种浪费都可用资金浪费计算,人才的浪费同时就是物质、资金、环境等的浪费,而所有的浪费又都与时间的浪费有关。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复杂社会现象,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浪费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浪费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是指浪费问题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项活动之中。如在物质、能量、信息方面都会出现浪费。另一方面,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可能出现浪费。例如,物质方面,从研究、试制、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废品处理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浪费。
再如信息方面,信息的产生、传递、收集、加工、转换。存贮、提取、应用,每一过程都可能出现浪费。从时间的发展上看,浪费也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事物随时间的发展变化,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都会有各种浪费问题。所以要研究历史上的浪费现象,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治理现在的浪费,预防未来的浪费。从空间的范围看,浪费也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单位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浪费。不管怎样先进,总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浪费存在。如果说没有浪费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浪费。或者是我们所持的判断标准不够严格。
浪费的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复杂的。其一,浪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各有其特点,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浪费表现也不完全相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的企事业都可以找出本行业、本单位浪费的特点。就是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车间、科室、班组、个人的浪费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研究浪费问题,既要找出其共同规律、特点、又要注意其特殊性,有特色之处,这样才有利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二,在局部与全局、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由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许多事情从局部、从单项指标评价是可行的、有利的,但从全局或综合指标衡量却是不可行的,甚至有害的。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人、财、物、时间、信息各因素,产、供、销各环节,厂、车间、班组各层次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浪费的多少,不能根据某一方面浪费的大小来决定,而应当从企业整体来身全面的综合评价。
其三,任何一种浪费,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已经有许多种浪费现象得到治理和解决已不复存在,但也有许多新的浪费现象不断产生。而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有些是过去所产生的,如历史上遗留下来或旧体制下所形成的。有些浪费是过去所没有的而现在所产生的。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主观方面的种种失误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所导致。
浪费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使我们看到浪费的严重性和解决浪费问题的艰巨性。
三、浪费的现象与本质
浪费现象是浪费问题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浪费的本质的外部表现。而浪费的本质是指浪费的根本性质,是构成浪费的各种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浪费的本质包括浪费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以及这些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要深刻认识浪费问题,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浪费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浪费本质多方面的具体表现。而浪费本质则是同类浪费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如浪费现象在不同的空间、时间中以[FS:PAGE]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千变万化,数不胜数。但是这些浪费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的无益的消耗。所以,总体看来,现象比本质生动、丰富,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浪费现象是不断变化的,有较大的流动性。而浪费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某种浪费的本质在该种浪费的根本原因未得到解决之前是稳定不变的,但是,在事物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浪费现象却可能经常变化,不断地改变着形态。例如,关于重复引进问题,我国曾出现过电视机、电冰箱生产线的重复引进现象,在此之后,又出现吸尘器、化妆品等多种重复引进现象。往往禁止了这种,又出现了那种,禁不胜禁,防不胜防。再如用公款购买个人消费品问题,不准许买家用电器,就买沙发毛毯,大件不许可买,就买毛巾暖壶,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此可见,如果不找出解决浪费本质方而的问题,就难以克服多种多样的浪费现象。
第三,浪费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因而易于为人们所看到和发现,对浪费表现形式的分析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浪费本质则深藏于浪费现象之后,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靠科学研究、科学认识才能把握,因此,同探讨浪费现象相比,对浪费原因的分析要困难得多。
浪费现象同浪费本质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任何浪费中都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本质决定现象,而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每一浪费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浪费的本质。浪费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依赖了浪费本质的,浪费现象的根本解决,也最终取决于对浪费本质的研究对浪费原因和规律性的研究。
四、浪费原因与结果
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研究探讨浪费的原因时必须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一个原因不仅仅引出一个结果,而且常常引出多种结果,即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一因多果,如由于旧的体制的弊端同一个原因可能造成各种物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浪费。
其次。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一果多因和同果异因。一果多因,如在一些单位长期存在着长明灯这一简单的浪费现象背后,有着由于管理制度、职工思想觉悟等多种原因。同果异因,如同样的浪费后果,可能是行为者有意识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工作方法问题或技术水平问题造成的。
最后,还要注意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全面的、具体的结论。例如,一种浪费行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可能是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等原因。主观原因可能是浪费行为者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原因。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既有共性即普遍性的原因,又有个性即特殊性的原因。不能以共性的原因代替个性的原因。(选自《改革中的哲学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作者:李晓群)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