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
|
中国社会科学院9日上午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住房绿皮书》。绿皮书中指出,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市场的调整趋向“软着陆”。2012年继续坚持从严调控不动摇,防止报复性反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表示,住房不应成为极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中国网12月9日)
这个“绿皮书”的正式名称是《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在这个发布会上,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有一个“讲政治”的精彩发言,不仅给人以启示,甚至可以说给人的是警示。
李慎明说,必须清醒认识我国住房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把住房全部作为商品。住房从整体上说,应该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资料,政府应给予保障,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住房问题上的根本体现。住房中间应该有商品,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初级阶段,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给多种经济留下余地,住房里可以有一部分是商品化的,资本可以进入,可以运作,甚至可以炒作,但是仅仅在这一部分内。住房不应成为极少数人牟取暴利的生产资料。
李慎明的这段话说得很透彻,那就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住房制度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如果只讲特色,只讲初级阶段,不讲社会主义,那还叫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叫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公有制为基础,就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某些精英某些专家打着“纯市场”、“纯商品”的旗帜来为房地产呼喊,政府一调控房地产,他们就说是行政干预,就说是回到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完全忘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实上,市场化程度远高于中国的美国,其政府不一样在不断“干预”房地产市场吗?那两个将世界经济搅得天翻地覆的房利美、房地美公司,不就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吗?
如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数人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住房当作牟利的生产资料,也就是牟利的工具。畸形房地产业破坏了生态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暴发户,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贪官污吏,而许多普通大众沦为房奴。如此局面继续下去,那只能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诚如李慎明在发言中所指出的“如果住房全部成为极少数人牟取暴利的生产资料,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必然失去住房这一应该必备的生活资料。这必然加大社会的两极分化。说得严重一点,这还会影响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为国内外敌对分子搞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提供条件,这对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李慎明的这段话绝非危言耸听,它为畸形发展的房地产业敲响了警钟。正因为如此,社科院的“绿皮书”才建议政府一定要坚持调控不动摇,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房地产调控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它已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关乎大局的政治问题。(作者:江锡钰)(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