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合同能源管理徘徊在尴尬的边缘
时间:2011-8-31  来源:中国节能环保网  
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MC)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作为EMC发源地的美国,其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市场产值目前已占到全球节能服务业产值的2/3。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能源消费大国,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正式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国内进行示范和推广。直到2004年,全国范围内的节能服务公司有30家左右,但是产值仅有20亿元。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不温不火的徘徊前行了十年,直到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和文件,才使沉寂了十多年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终于开始扬帆起航。
  EMC模式叫好难叫座
  合同能源管理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耗能单位和能耗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耗能单位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实施的资金、技术风险,并在项目实施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获得实施节能带来的收益和获取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设备。对耗能单位来说,这是一种“零投资”的节能改造方式。
  虽然这种节能改造模式对于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放眼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却可以发现诸多弊端。
  首先,由于节能服务的投资收益回报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就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提前垫付资金。然而随着签约项目的增多公司垫付资金量就会增大,这无形中提高了节能服务公司的风险。
  其次,节能服务公司要做大量的项目,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融资。但是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而银行等融资机构对这个新型的节能业务方式较为陌生,很多时候银行无法对项目的质量、项目节能的效益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节能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
  三大危机阻碍合同能源管理发展
  而事实上,除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外,整个节能服务市场也面临着该项目社会认知度不够、技术力量薄弱、诚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认识不够,耗能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企业高管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基于能源浪费的“惯性”,一些耗能企业往往存有“浪费无罪”的误区。而且现有的节能法规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促使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的节能意识还停留在表面。
  二是技术薄弱,缺乏评价标准。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没有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节能服务市场较为混乱。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的好坏缺乏评价,国内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鱼目混珠,一些技术非常有效,投入产出比很高,而有些节能服务公司则能力不强或夸大节能效果。由于缺乏比较权威、有效的信息,耗能企业很难判断技术的真假和风险。
  三是诚信缺失,双赢难以走远。国际上由于市场比较成熟,合同的信用、各方的合同效益较好,而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由于我国企业的信誉环境目前尚待改进,耗能企业怀疑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承诺能否达到,节能服务公司则怀疑客户能否能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比较成熟,在国内推广时却屡遭市场失灵,诚信危机是最大障碍。”
  政策推动或能打破僵局
  在政策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发展的尴尬局面有望打破,国内节能技术服务公司、节能产品制造商和节能产品销售公司快速发展的机会已经到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独立节能服务厂商和建筑设备厂商会成为EMC发展中的最大受益者。国内上游的节能设[FS:PAGE]备企业已对节能服务这块蛋糕跃跃欲试,这些具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节能设备企业能切入节能服务行业,很值得我们期待。随着节能市场尴尬局面的不断破局,相信会有更多严格执行EMC模式的诚信服务、技术可靠的企业崭露头角。
  2010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享有更多资金支持、税收扶持、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打破了掣肘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多年的政策瓶颈,使这个在中国实施10多年却始终没能取得较大突破的产业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已迅速升温,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十一五”末期的782家发展到2500家,节能服务产业将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俨然已成为我国推进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模式。
  当然,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国内的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却也依旧严峻。由于看到国内节能减排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一时间许多节能服务公司纷纷成立,他们中的很多其实并没有丰富的节能减排经验,只是单纯的想切一块蛋糕而已,但是这块蛋糕真就那么好切么?其实不然,中国的EMC发展到今天仍然还是处于尴尬边缘,很多企业对这种模式依旧认识模糊。要想在这个市场中站住脚没有过硬的产品,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完备的服务体系是不行的。
  换句话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在中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分一杯羹。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
践行节能低碳 铅山县英将乡在行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