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我国专家破解水稻抗虫世界难题
时间:2011-8-22  来源:节能减排网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近日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4A”,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
  该项成果15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专家认为,珞红4A对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抗性,而且开花习性好,制种、繁种产量高,是国内外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
  在位于武汉市花山镇的武汉大学水稻实验基地里,记者看到,同一块试验田里的不同水稻品种命运迥异:其他品种已被褐飞虱啃食殆尽、稻叶枯萎,而珞红4A新品种依然青翠、长势正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介绍说,褐飞虱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稻最主要的害虫,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暴发年份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我国褐飞虱的发生面积常年在6000万亩以上,已经成为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第一大害虫。
  朱英国说,褐飞虱的主要防治措施是药剂防治和抗虫性品种的利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不但对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担,而且杀死了稻田中的褐飞虱天敌,因此选育和栽培抗虫品种成为褐飞虱综合防治的基础。
  各国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水稻抗褐飞虱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利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菲律宾、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稻褐飞虱抗虫性研究。国内也有多家单位开展研究。
  武汉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野生稻的研究,选育了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抗虫材料,鉴定、命名了多个野生稻来源的抗稻飞虱新基因,经杂交和多代回交,并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抗褐飞虱新不育系。
  据悉,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早在1972年开始进行水稻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于1974年育成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与袁隆平的野败型以及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杂交稻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目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开始大面积产业化推广,并逐步打开国外市场。在越南、老挝、孟加拉国、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种植均表现优异。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
李文辉代表:建好用好绿色氢基能源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绿色烘烤绘就低碳致富新图景
挖掘低碳产业市场潜力 推动新能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新“国九条”:以资本市场
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