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合同能源 |
|
北京的供热事业已历经50余年发展历程。“十一五”期间,全市供热面积从2005年的4.3亿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6.3亿平方米,供热面积增长了1.47倍,城市热化率已达到95%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供热城市。那么,供热事业如何与节能减排联系起来?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2011年北京供热节能与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上专访了北京华通热力集团总裁赵长春。
“节能与发展新能源一样重要”
记者:您在北京供热节能与清洁能源高层论坛上一直强调中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必要性,据我们了解,2002年,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并未推广开来,但您毅然开始推行供热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能谈谈您当时的考虑吗?
赵长春:我个人一直认为节能与发展新能源一样重要,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关。我是沈阳人,小的时候我非常自豪,因为我们家附近是全国闻名的煤都——抚顺,但随着资源的大量开采与浪费,现在煤都已经空了,现在也只能发展旅游。我当时就在想,以这种资源耗费速度,人类可利用的资源能维持多久?所以我觉得节能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能源管理是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向客户承诺实现一定的节能量,并首先出钱进行节能改造,项目实施后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收回投资及投资回报。其实质是用未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改造的全部成本,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客户技术与资金的风险。我个人比较熟悉供热领域的相关情况,所以2002年华通热力在北京地区首家推行供热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不但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还使锅炉运行压力平稳,室内温度舒适,锅炉的运行时间得到均衡,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减轻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
记者:华通热力集团在供热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有何创新之处?
赵长春:华通热力在北京地区率先推出燃气及煤改气锅炉房节能供热的BOT模式。供热的BOT模式指的是由投资方(产权方)委托节能供热公司投资建设节能型锅炉房(设备设施)并进行后期的运营管理,节能供热公司通过实现节能运营效益来收回投资和投资收益。目前,BOT项目已达30多个,建成后供暖面积达900多万平方米。供热项目BOT节能运营的优势有:保证了供热项目的设计及施工质量;供热节能设备设施一次性配置的经济性;减少了开发商(产权方)的资金投入及后期服务压力;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消耗。(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