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便民信息 |
|
“我并不是要拍完美的照片和电影,而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垃圾问题。现在情况已经好多了,但是垃圾问题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才能解决。”
作为摄影师,王久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垃圾围城》,透过他的镜头,人们会发现原来就在北京周围不远的地方,有那么多触目惊心的大垃圾堆,城市的人其实生活在垃圾堆的包围圈当中。
王久良和歌德学院合作的纪录片《垃圾围城》日前在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首映。而此前从德国来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格尔德·柯能(GerdKoenen)也和他针对这个话题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做了一次对话,讨论垃圾围城的景象何以出现。
在他们看来,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到隐士生活固然已经不可能,但一定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改变生活方式。
王久良的《垃圾围城》项目,始于2008年10月,一直拍摄到了2010年4月。拍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事实:“在这两三年中,我实际自己走过的垃圾场有四百多座,而每一座垃圾场的标准基本都在十万平方米,一些小型的垃圾场不包括在内。根据北京市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存在于北京周边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垃圾场有一千多座。”
在执行这个项目的时候,垃圾场里遍地的包装袋,让他开始把问题回溯到这些垃圾的来源地:超级市场。他和歌德学院合作的内容,还包括带着参与者去超级市场里做“田野调查”。拍摄了几年垃圾项目的结果,让王久良对大型超市有了“免疫力”:“我现在一进超市,满眼都是垃圾。任何一个商品的包装,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不但包装是垃圾,而且里面东西也是垃圾。”
柯能对他的看法颇有共鸣,“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过度生产都是一个问题,人们对消费主义开始有所反思。”人们到底需要多少手机、计算机、汽车?“这些都是被人为加速更新的,都是被制造出来的欲望”,柯能这样认为。他热爱美食,但德国的速冻包装食品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连有些餐馆里供应的餐点,也不过是用速冻食物加工一下端上来而已。”他对标榜提高人们生活效率的速冻食物十分警惕,“现在德国已经非常流行了,一个家庭甚至都不会聚在一起吃饭,只是各自热一些速冻食物分头吃。”
王久良对“消费主义”十分不满,“我觉得一个非常虚假的概念挟持了我的思想,让我去消费,所以我觉得一个超级市场,就是一个大的陷阱,去勾引我,去消费它,你进去很难让自己抽身。”
在王久良看来,超级市场就是“消费主义”最明显的代表,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摄影和纪录片,能够对人们有所触动。柯能也希望“王久良的作品能撕破商品闪光的假象”。但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似乎离开消费就难以为继的时代,不可能再回到隐士的简约生活状态中,“我们的消费者在纵容这种过度消费,我比较悲观”。而柯能则认为希望在于人们对健康的有品质的生活的期待,“大工业生产的食物和很多疾病都有相关性,我现在乐观的是,身边对超级市场感到厌恶的人越来越多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