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人物专栏 |
|
他是国家环境保护局第一任局长,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气候变化不能几个国家在独断专行,要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意见。批评我们减排少,那是不顾事实,胡说八道。”曲格平筹划写书,书名暂定为“中国环境保护30年”。他说,面对这么严峻的环境形势,应该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当然重点是在后者。但刚起草就遇到困难,能否出书还很难说。
他可能是这个领域最权威的发言人。从197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在斯德哥尔摩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曲格平一直见证并统筹着环境保护的政府应对轨迹,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代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局第一任局长。
他是学者型官员,除了在许多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发表环保论文之外,他在国内环保事业一穷二白之际,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体系和八项基本管理制度,被称为“中国环境保护泰斗”。
然而,至今这个听起来千真万确的体系依处在与经济膨胀发展的尴尬胶着状态。“我们没有完全按科学发展观来发展。”曲格平说,虽然现在环保总局已升格为部委,但是组织协调工作仍有难度。他分外怀念的是,1980年代,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一名副总理牵头,40个部委参加,每3个月开一次会,环保工作甚是顺畅,“当时国家确立了许多基本政策、法规,许多环保治理轰轰烈烈地开展。”
退休之后,他的身影依旧忙碌,并渐显真性情,2006年4月在一次国家级大会上,曲格平语出惊人,痛斥环保事业的某些工作。那一年,北京正经历着十多年不遇的沙尘暴,曲格平看到办公室窗外的绿地都变成了黄色。当然,他也欣慰地承认,“30年来的最大变化,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环保工作从边缘进入了中心。”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时,这位79岁的老人每天都抽空看新闻,注意各国博弈动向。在这方面,他看起来更像是国家主义者,他赞许目前的结果:“气候变化不能几个国家独断专行,要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意见。批评我们减排少,那是不顾事实,胡说八道。”
曲格平参与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体系的制定。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大胆地提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国情制定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在全国普遍实施,从而使中国在经济倍增的80年代,避免了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像曲格平先生这样的环保主义者还有很多,使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中国的环保事业因为有他们而骄傲。(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