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节约妙招 |
|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以来,社会发展处和可持续发展中心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关于建设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以及市科委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节能环保企业调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工作目标。 一、北京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节能环保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概貌和特征。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1-1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共有节能环保企业1585家,实现销售收入1003亿元,占园区经济总量的比例约为11%,成为园区内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产业。北京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区域聚集比较明显,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北京节能环保企业超过1600家,大多集中在中关村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和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海淀园聚集1081家,其中年总收入在1000万-1亿元的节能环保企业有133家;昌平园聚集企业211家,其中年总收入在1000万-1亿元的企业有30家;丰台园聚集159家,年总收入在1000万-1亿元的企业有37家;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入驻企业103家。 各园区初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优势,如海淀园以综合节能、大气污染控制和水体污染处理等行业为主;昌平园以电池开发、电力和电器节能等行业为主;丰台园以热工自控技术和设备的制造为主;金桥科技产业基地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为主;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太阳能和风能等行业为主。上述园区已成为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打造区域领先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2.骨干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和成长性,在诸多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 据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可持续发展中心)对节能环保企业的调研结果,228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2.5亿元,平均人员252人。新能源领域前20家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为91%,环保领域前20家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为65%。市科委2008年立项支持的29家高成长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9.4%,最高的达到376%,表现出很强的增长性。 例如,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7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0亿元,8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70%,资产从1999年2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9.1亿元,年均增长率186%;北京金伟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额从2001年的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万元,年均增长率115%,资产从2001年的50万元增加到2008年3亿元,年均增长率190%。骨干企业在工业节能、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余热余压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我国自主创新的全玻璃真空管技术,其产品占据全球真空管热水器市场份额的90%。 3.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渐增强。 据可持续发展中心对节能环保企业的调研结果,228家企业2007年研发投入共计30.7亿元,平均研发投入1346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达到5.5%。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核心产品。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和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代表了当前国际技术前沿水平,利用微生物技术在盐碱地种植甜高粱提取生物乙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应用于水处理行业的“3H”制膜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水泥厂纯低温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风力发电已具备2.5/3MW陆地、海上风电机组的自主研发能力,太阳能光伏利用方面已具备晶体硅光伏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生产线装备能力。 4.骨干企业积极探索联合创新、联盟发展的机制,涌现出一批产业联盟或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 节能环保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合作的意识增强,以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陆续成立了10多家产业联盟或技术联盟,如中国能源合作联盟、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利用(热泵)产业联盟、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正在成为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活动的参与者。 这些联盟的发起设立主要有三个途径:依托行业协会的分会或专业委员会组建联盟、以企业为主组建联盟、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牵头组建联盟。目前,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方式已经逐渐从依靠科技人员下海、企业单打独斗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模式,深化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产业组织创新,推动了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二、科技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具备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内部基础和政策条件。《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到2012年实现新增产值3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但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关键问题,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运用科技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目前,大多数节能环保企业仍以模仿和代理国外技术或设备为技术战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好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形成的专利、核心产品和技术标准等重大创新成果还比较少,尚未真正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例如,大多数节能环保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未涉及核心关键工艺,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据对4,000多种节能环保产品的调研发现,约有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通用性、产品工业设计上的欠缺,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约有2/5的产品需要改进提高。从总体上看,北京节能环保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已具有一定的生产配套能力,但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体现高新技术水平的风力发电总体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制备技术、袋式除尘、脱氮脱硝处理设备、机动车污染控制以及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等关键设备方面缺乏我国原创性的技术,研发能力更为薄弱。 2.产业内部分工不清晰,没有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总体上看,同一行业内的节能环保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还是零散的、自发的、非组织化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还不很清晰,缺乏高中低端产品分级与配合,同一行业的不同规模企业在同一层面上开展过度竞争,大中小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在产业链上分工协作的组织形态,龙头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各个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独立、分散地对外提供节能环保的科技咨询、技术研发、产品供应和工程实施等服务,相互之间缺乏配套与协同,缺乏面向节能环保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整体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既有的公共建筑来说,其节能主要涉及到能耗检测、节能评估与诊断、节能方案设计、设备选型与施工、前期调试和管理运行调节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相应的研发成果和产品,各个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在各个环节上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服务,但是相互之间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协同和集成,尚未整合成为面向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的全面的解决方案,目前来看,单个企业很难具备向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基础和能力。 3.技术、产品的示范与应用推广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 北京市科研成果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节能环保技术水平也处于国内领先位置,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比例仍较低,本地产业化率不足10%。在节能环保领域,目前有一些新的技术和产品,由于可靠性不高、针对性不强、产品设计阶段缺乏多因素的系统配套考虑等原因,导致市场认可度不高,其应用推广受到很大的制约。 例如,在石化行业传统润滑油节能降耗改造中,目前很多节能方案只是针对“糠醛精制——酮苯脱蜡——白土补充精制”整体工艺中的某一工艺环节进行节能改造,而没有考虑到全工艺路线的整体流程,“只及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局部节能效果比较明显,但却影响了整体工艺的稳定可靠运行,有可能导致潜在损失远远超过节能效益,使用户对采纳新技术失去信心。 4.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既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又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目前,节能环保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但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行为短期化、形式化,一般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的居多,缺乏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缺乏稳定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 产学研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战略层面的合作还比较少。调查表明,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类型主要是常规技术咨询(37%)和合同委托开发(33%)。大多数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一般由企业出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出技术和人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中的技术研发。许多大中型企业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对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有兴趣,而很少关心那些事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