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
|
记者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获悉,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巴西贝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现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该中心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坚守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定力,坚定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对内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开展超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电动化,对外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合作,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更多确定性和动力源。报告显示,通过优质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等绿色产能,中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这份题为《逆风前行: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压舱石”》的报告,是在当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举办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主题边会上发布的。该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和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等联合主办。
报告分析认为,通过系统性地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体系。同时,中国以9倍于全球其他地区的速度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电动化。能源转型+电动化,已经施划出一条迈向碳中和的可行路径。中国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领域的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减排,也为全球市场供给了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与技术。
报告以最大篇幅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成就。风光发电装机提前6年实现2030目标,2025年6月装机占比全球总量已近一半。其中光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尤其令人瞩目,自2013至2024年,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56倍,发电量增长约100倍,分别是全球排名第2至31位和第2至第9位的总和。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西集东散”的鲜明格局,即西部利用广袤土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基地,东部则利用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中部根据不同自然禀赋兼而有之。
报告特别提出,大规模新能源建设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带来影响,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如何消纳,也是世界性难题。为此,中国一方面大力推广“光伏+”等创新解决方案,力推光伏治沙、采矿沉陷区光伏修复、农光、渔光和牧光互补;另一方面改革电力体制,推动“光伏+储能直至加氢能”配置及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建设,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和微电网,规范绿电和绿证权属。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攀升,带动了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十三五”末的20倍。
报告认为,在产业低碳发展方面,交通领域的电动化尤为迅猛。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实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中期,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凭借在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高性价比产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迈进。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让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在加速能源转型的同时,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报告指出,工业生产和与其相关的能源消耗,仍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为此,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与产业升级,激励传统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改造与能效提升降低碳排放。同时,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赋能工业生产,推动“低碳制造”向“智能减碳”转变。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绿色园区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和智慧能源系统,为绿色转型贡献了良好实践。报告还系统介绍了中国在绿色物流、绿色建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的进展和成功案例。
在2025年《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宣布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承诺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报告认为,设定这一目标,彰显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而实现这一目标,将在未来10年带给世界最大规模的减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绿色低碳未来注入强大动力。 ( 责任编辑: )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