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
|
农食系统涵盖农业生产到消费处置全链条,其温室气体排放占我国总排放量的14%左右,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占比超40%。全球农食系统排放持续增长,若不转型,2050年排放量或较2020年增加38%。
近日,本报记者在“绿色低碳农食系统实践者平台(gaap)2025年会暨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机遇与实践创新”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各地围绕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已开展种类多样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推广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等挑战,专家建议通过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全产业链协同等多方发力,推动农业系统绿色转型落地。
农食系统转型关乎“双碳”目标实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食系统是连接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流动消费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马中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既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马中看来:“农食系统减排和固碳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的重要条件。”绿色低碳转型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农业系统韧性,同时能够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绿色、有机和低碳食品市场需求会迅速增长。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朱彤昕表示:“在农食系统的全链条中,农业生产阶段是碳排放的‘大头’,占比约60%,且在未来减排情景中拥有37%的减排潜力,成为转型的核心突破口。”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程印证了转型的可行性。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郦莉介绍,在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后,我国农业正逐步转向绿色低碳转型,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从20世纪90年代的约14%降至2018年的5%左右。例如,宁夏探索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价值转化、江苏投入2000万元推进土壤有机碳固存以抵消全省10%排放、北京大兴将垃圾处理项目升级为循环经济产业园,都体现了政策与地方实践的协同。
农食系统的可持续性不仅关乎生产端,消费端的损耗与浪费同样关键。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程广燕表示:“损耗主要集中在收获和产后处理环节,蔬菜、粮食、水果是损耗量最大的品类,消费环节的经济损失占比最高。”
地方创新实践探索取得成效
从西南丘陵的稻田到草原牧区的牧场,从江南水乡的种养基地到城市周边的废弃物利用项目,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转型路径。
季节性干旱频发的四川省简阳市寨子村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当地社会组织的支持下推行水稻覆膜技术。从2022年起,当地推行“垄上种植+沟灌”技术,减少稻田泡水时间以降低甲烷排放;1年后又引入免耕覆盖技术,用农业废弃物替代农膜,实现节水60%~70%、甲烷减排60%~80%的显著成效。“村集体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推广,地方农技站与社会组织的专业沟通让技术落地更顺畅。”朱彤昕表示,该模式已具备在川渝陕南浅山丘陵冬水田推广的潜力。
畜牧养殖领域的减排实践同样亮眼。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作为洱海流域重要奶牛养殖基地,在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推广以青贮饲料为主、精饲料和酒糟为辅的日粮结构,降低饲养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甲烷排放。云南省对高效青贮机、青贮玉米收储的补贴政策,加速了技术落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牧草银行”试点通过夏季收储干草、冬季添加益生菌供给牧民,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提升了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内蒙古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技术指导则保障了饲料营养配比科学合理。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南昌恒湖垦殖场将低洼田地发展为“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基地,小龙虾粪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水稻旱播配合干湿交替灌溉,进一步降低甲烷排放。当地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为农户解决了种养技术与销售难题。江西某公司则通过固液分离技术,将每日400~500吨生猪粪便转化为有机肥与沼液,能够满足周边2000亩稻田的需求,该技术减少80%化肥使用量,带动每亩地增收200~300元。
电动农机的推广应用成为装备升级的重要方向。北京某电动拖拉机制造公司的产品能适应多种地形,充电1小时可工作6~8小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吨。“但价格是同马力燃油拖拉机的5倍左右,电池成本是主要瓶颈。”朱彤昕坦言,农机租赁服务、专用充电桩建设等社会化服务与基础设施完善,将助力电动农机进一步推广。
在消费端,一系列创新模式正唤醒公众减损意识。以“惜食魔法袋”为例,该项目通过微信小程序连接商家与消费者,以优惠价格锁定关店前未售罄食物,4年来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与3万多家门店合作,减少了1万多吨食物浪费,减少超3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直面挑战需多方协同与机制创新
当前转型面临多重关键机遇,与会专家认为,包括“双碳”目标及系列政策文件提供的政策红利,低零碳技术、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技术创新带来的支撑与成本降低,市场层面优质优价机制、碳账户、碳汇交易等市场驱动力量的显现,食物政策从生产侧向需求侧与系统治理的拓展,以及消费者低碳认知提升和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低碳禀赋所奠定的社会基础。
同时,与会专家也表示,转型中存在易被忽视的环节与系统性挑战,如技术应用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政策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通过多方协同与机制创新加以破解。
马中直言:“中小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能力有限,制约了转型进程。”电动农机虽减排效果显著,但高昂成本让农户望而却步;生物碳技术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影响行业长期发展;反刍动物减排、精准施肥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仍需持续投入。“小农户占农业生产主体的98%,70%土地在其手中,若他们难以参与转型,整体目标将难以实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湘博认为,小农户面临的技术门槛、资金压力与认知局限,是转型必须跨越的障碍。
产业链协同不足与机制缺失同样制约转型深度。马中分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低碳化尚未形成系统合力,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未充分体现。更关键的是,农食系统mrv(碳排放测量、报告、核查)机制尚未建立,mrv制度化、标准化是当前转型的当务之急。”
资金与收益分配问题也是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原秘书长吴建繁看来:“小农户与小规模企业在绿色转型中需承担设备投入等隐性成本,动辄上百万元的粪污处理设备对小规模企业而言难以承受。”此外,绿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健全,小农户因缺乏品牌与销售渠道,投入与收益难以匹配。
针对这些挑战,专家们提出多方解决方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研究员邵丹青从金融角度提出,可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农食企业的减排固碳目标与融资利率挂钩,当企业完成预设的目标时可适用更低的贷款利率;探索混合融资机制,通过引导公共资本承担更高风险,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议将农食系统转型纳入我国绿色主权债券的支持范围,可借鉴德国经验,明确一定比例的募集资金投向农业低碳领域。”她补充说,“农业财政补贴也应向绿色生产倾斜,同时政府采购可将绿色农产品纳入支持范畴。”
碳普惠机制被寄予厚望。“农业领域碳普惠制度几乎空白,却最应推广。”吴建繁认为,小农户的土壤碳汇贡献虽小,但积少成多,通过碳普惠可提升其转型信心。浙江的实践证明,将碳普惠权益纳入省域抵消机制,能够为市场注入持续动力;跨国公司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需求传导至农户生产端,可推动环境权益价值实现。
此外,专家还建议,通过优化土地规模、推进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政策工具协同发力,分区域精准引导消费转型,鼓励消费者实践低碳饮食行为;加强跨学科理论研究与碳足迹、消费数据库建设,凝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和消费者的多方力量推进转型。 ( 责任编辑: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