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
|
时间:2025-8-2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赢 |
钢铁工业是山西省太原市这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脊梁,贡献着较高的规上工业产值,却也产生了较高的碳排放量。在“双碳”目标与“无废城市”建设的双重挑战下,如何深挖废钢铁的循环潜力,已成为撬动太原市钢铁行业结构性降碳与产业绿色转型的支点。
不久前,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发布了《废钢铁循环利用:助力太原结构性降碳》(以下简称《报告》),为这座城市的高碳困局提供了破解之道。
循环经济是降碳的必由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碳达峰的关键所在。《报告》指出,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贡献率达25%,2023年减少约3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废钢作为唯一可大规模替代铁矿石的再生资源,每利用1吨可减少1.6吨碳排放量,其“高载能”属性成为钢铁行业降碳的核心突破口。
据了解,2023年,太原市钢铁产值占规上工业的19%,碳排放量占34%。当年利用220万吨废钢实现碳减排352万吨,对全市降碳贡献率约5%。但太原市16%的综合废钢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太原市钢铁工业降碳潜力巨大。
多重困境制约潜力释放
《报告》深入剖析了太原市废钢铁循环利用的现实瓶颈。
回收体系建设滞后。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小型回收站点,散乱堆放的废钢铁紧邻居民楼,“小商贩”式的分散回收模式仍是主流。目前,全市“点—站—场”三级回收体系尚未健全。
此外,废钢高质利用受阻。太钢集团对废不锈钢的需求与本地以普碳钢为主的供给结构不匹配,部分加工企业因精细化处理不足难以达标。行业规模发展受限,加工企业分布在阳曲县、小店区、清徐县等地,缺乏集聚效应,区域辐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规范管理缺失,回收站点经营混乱。
更严峻的是资源缺口。2023年,太原市废钢铁资源量约133万吨,仅占当年钢铁企业需求量的60%。废钢供给缺口仍将加大,需构建辐射范围更大的回收网络。
三情景勾勒降碳蓝图
基于不同的发展路径,《报告》设置的3种情景呈现出明显差异。
在基准情景下,到2030年,太原市废钢利用量增至319万吨,较2023年减少碳排放量354万吨。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市比重下降有限。
在政策情景下,在基准水平上提升电炉钢比率至15%,到2030年,太原市废钢利用量增至356万吨,减少碳排放量401万吨。
在转型情景下,太原市钢铁行业将实现跨越式减碳。2030年,全市电炉钢占比提升至20%,废钢利用量达410万吨,碳排放强度较2023年下降28%;2035年,电炉钢占比突破30%,年减碳量可达743万吨,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市比重将从34%降至25%。
内外联动打通破局之路
针对未来发展,《报告》提出构建“内网+外网”回收体系的具体方案。在内网完善方面,规划建设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实现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在外网延伸方面,鼓励企业在晋中市、吕梁市等周边区域布局回收站点,将废不锈钢回收半径拓展至江浙地区。
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重要抓手。太原市北部阳曲县、尖草坪区依托太钢集团打造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南部清徐县、小店区结合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建设消费品拆解园区,预计到2030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7%提升至3.8%。
同时,金融创新同步发力。依托太原市工业碳账户平台,对钢铁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账户+”专项融资产品。
当太原市的短流程电炉轰鸣作响,当跨省回收网络贯通晋冀豫,一场以废钢为媒介的绿色革命,将重塑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结构。 ( 责任编辑: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