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
|
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联合组织的“走进新国企·中国节能绿色工厂”融媒体采访活动,探寻中国节能在绿色发展、节能降碳中的生动实践。
日“吞”垃圾3900吨,如何变废为宝?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垃圾产量也在大幅增长。这些垃圾是否真的没有了利用空间?如何能科学、高效地处理这些垃圾?
6月25日,记者在中节能(肥西)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肥西公司”),见证了垃圾变绿能的全过程。
走进肥西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中心控制室,大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焚烧炉温度、烟气排放指标等多项关键运行参数,全景展示着整个项目的运行状态。
肥西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生活垃圾经垃圾清运车运抵厂区后,会经过专用的运输通道停靠至指定卸料门。“运来的垃圾不会立刻焚烧,需要先经过3-5天的脱水发酵才能进炉焚烧。”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新进场的垃圾热值较低,经过发酵后垃圾会变得更“干”,热值也会越高,变得更易燃,发电量也会更高。
发酵后的生活垃圾会通过全封闭运行的垃圾吊抓斗系统,被精准送入焚烧炉。此时,高温焚烧产生的热能会转化为蒸汽,从而驱动汽轮机发电,最终这些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的清洁电能,会顺利并入电网。
“原本污染环境的垃圾就这样转化为清洁电能,真正实现了从‘废物’到‘绿电’的直接转化。”该负责人说。
据悉,该项目日处理垃圾可达2000吨,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73万吨,年上网电量约2.3亿度。
除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外,肥西公司还配套建设了炉渣综合处理利用项目、餐厨厨余项目、污泥干化项目,固废处理总规模可达3900吨。
经过处理后的垃圾会拥有“新身份”。其中,炉渣经分选破碎后用于制砖,反哺基建等设施;餐厨垃圾经厌氧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料,持续赋能土壤改良;污泥经深度干化后会作为燃料回用于焚烧炉,其生产的蒸汽又反向供给污泥干化系统,构建起能源自循环模式。
“这种协同处置模式,最大限度挖掘了固废的能源价值,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填埋量,避免甲烷等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上述负责人说。
据介绍,2024年,肥西公司成功入选合肥市“无废细胞”名单,获评“无废工厂”称号,成为合肥市“无废城市”的标杆示范。
另外,中国网财经还了解到,肥西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领域投入大量资源。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32项、软著作权1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协同焚烧示范工程、协同厌氧示范工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节能降碳的同时,肥西公司还建设了环保科普展馆,通过传播绿色理念及环保科学知识,带动公众加入到环境治理的绿色行动中来。
展馆讲解员表示,作为常态化环保教育的重要平台,展馆会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开放活动,并通过模型展示、现场讲解等形式,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垃圾从产生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
“当公众理解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的意识就会显著提升。而这种‘主动节能降碳’的行为,不光有助于从社会端减少垃圾的产生量,也会进一步降低末端处置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该讲解员说。
以智能与低碳塑造水处理新范式
作为水务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中节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国祯”)深耕水务行业20余载,打造了一批绿色、低碳的智慧水务项目,合肥小仓房净水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网财经了解到,合肥市小仓房净水厂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现设计处理规模为40万吨/日。其中,一、二期各10万吨/日,三期为20万吨/日。在污水处理上,该厂采用多模式aa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反硝化深床滤池+消毒工艺,污泥经离心脱水后进行焚烧、建材利用等处置。
走进合肥小仓房净水厂,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水务大脑”。据小仓房净水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厂区部署的人工智能水务系统,涵盖数据监控、曝气智能控制、回流智能调控等功能。“系统上线后,基本实现了从进水到出水的全自动化控制。”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线预警算法如同24小时值守的“环保哨兵”,精准识别水质超标、数据异常等情况,实现从预警提醒到运维存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水厂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智能巡检系统则像不知疲倦的“技术专家”,通过自动化分析将工艺调控精度提升30%以上,大幅减少人工干预的需求。
除此之外,小仓房净水厂还充分利用厂区闲置空间,在构筑物顶部、生化池、空地等处铺设光伏设备,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据悉,已经投入使用的1.8兆瓦光伏电站每年可提供200万度的清洁电力,可以满足厂区用电需求。这种“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的路径,使厂区每年的碳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冷杉树11万棵。
不同于小仓房净水厂的地上布局,胡大郢净水厂是一个全地埋式污水厂,在其上方是一个体育公园,配有体育、健身设施,免费对外开放。
“每天下午6点左右,周边的居民就会陆陆续续来公园锻炼、散步。”胡大郢净水厂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这种地下两层的立体布局,占地面积更小,相比传统污水处理厂节约了近67%的土地资源。此外,全地埋式设计不仅能将污水处理构筑物全部隐藏于地下,还能通过密闭空间对设备噪声进行收集处理,更好地对臭气实施集中净化。
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设运行后,一方面可以增加十五里河污水系统污水处理能力,有效解决污水长距离输送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十五里河上游来水,改善十五里河水质,助力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胡大郢净水厂还成为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合肥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该厂每年举办超20场“节水课堂进校园”活动,把“一滴污水的低碳之旅”故事送进十余所中小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光伏制造逐“绿”而行绿色发展融入全产业链
15年前,随着第一块光伏组件成功下线,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开启了逐“绿”而行的“阳光”事业。
作为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制造企业,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深知绿色生产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坚持把技术革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环保的核心动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围绕主营业务与产品特性,公司大力实施“绿色创新”发展战略,持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大力开展自主研发,不断推动工艺技术提档升级。
创新应用热应力原理的切割工艺就是其中一项极具代表性的突破,它在给硅片两端开槽、中间加热的同时采用高精度微雾喷嘴尾随雾化冷却,使电池片/硅片形成自然开裂。
“运用这项工艺,公司每年可节省用电101.8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0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设备更新换代方面,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引入高效节能装备,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释放绿色潜能。通过先进设备的升级换代,每年可节省用电量514.6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35吨,可从源头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探索“光伏建设+节约用能”模式,打造了园区全屋面光伏分布式集中并网微电网系统,厂区装机容量约为11.7兆瓦,每年提供绿色电力约为1254.6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41.9吨。
除了通过技术革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环保外,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还着力构建循环低碳的生产管控体系,将绿色理念全面融入全产业链。
比如,在产业链前端,规范和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进行绿色评估与筛选,确保采购的原材料和辅料符合低碳环保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统筹考虑物料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影响,建立完善的原料追溯体系,实现物料来源可追溯、过程可控、终端可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在产品输出端,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有效助力了光伏产业链的提质增效与低碳转型。
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在绿色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化探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奋力谱写绿色智造新篇章,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 责任编辑: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