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时间:2025-6-6  来源:中新网  
  夜幕降临,黄河岸边的李家山村,一盏盏光伏路灯缓缓亮起。白天,这些路灯吸收阳光,夜晚则照亮村民归家的路。
  
  李家山村的场景,正成为中国乡村绿色转型的缩影。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乡村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前线,中国也正在率先探索可行路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农业相关活动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与此同时,森林、土壤、农田等生态系统也具备显著的固碳潜力。中国广袤乡村,正处在“碳源”与“碳汇”双重角色的临界点上。
  
  现代农业的减碳逻辑
  
  近年来,中国多地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绿色转型路径。
  
  在吕梁山深处的临县白文镇南庄村,一个个钢架四季棚排列在田间地头,棚内,菌棒上长满香菇,菇农们穿梭于大棚间采收、装筐、搬运、分拣。
  
  “以前我们一年只能干四五个月,2024年开始我们从年初干到年尾,能挣5万多元。”如菇农所言,临县依托丰富的红枣林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枣木香菇打造成特色农业品牌,并引入智能化温控大棚,让枣木香菇实现四季出菇。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的临县大枣在这里有了新的“就业岗位”。枣树修剪产生的废弃枝条,和石膏粉、麦麸等混合后形成了香菇菌棒的原材料。枣木菌棒完成几轮出菇之后,可回收加工变成燃料或有机肥的原料之一,外部塑料膜也可融化制作塑料制品,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由此形成。
  
  目前,全县枣木香菇产业种植规模达到5700万棒,年产量超过5万吨,创造年产值约6亿元。这项产业使当地约2.3万名农民每年增加了至少8000元收入。
  
  不远的弓阳村则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进行农业转型。全村种植的黑木耳年产值超过1700万元。由于黑木耳种植过程低碳、资源利用效率高,这一产业自然成为当地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资源型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转型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尤为重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杨姝影认为,应确保绿色产业惠及基层群体,增强公众的获得感与参与度。
  
  清洁能源下沉乡村
  
  能源体系的重构是推动乡村转型的关键一环。山西明确,要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区县,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
  
  弓阳村的屋顶和山坡上安装了规模20兆瓦的光伏电站,每年提供约2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用以支持公共设施运转并提供就业岗位的资金来源。这种“小而精”的模式在乡村转型中尤为适合。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表示:“现阶段光伏还有很多应用情景,一个方向是工业光伏,另一个就是农村光伏。”他进一步解释,农村的配电网改造、煤改电、清洁供暖和光伏之间具有很好的协同关系。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用机械等逐步电动化,光伏能源的消纳潜力很大。
  
  李家山村的光伏路灯也体现出这种小规模应用的优势:无需铺设复杂线路,降低了基础设施成本,同时实现了减排目标,让传统村落轻松拥抱现代化技术。
  
  文旅改善乡村生态
  
  吕梁的一些乡村同时以文化旅游作为抓手,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坐落于群山怀抱之中,李家山村依山而建的窑洞群如立体画卷,黄河文化、晋商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在此汇聚,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前来写生摄影的绘画、摄影爱好者。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积极引导发展旅游业。村民们有的开民宿宾馆,有的从事原生态民俗表演,有的制作扫帚、箩筐、剪纸等手工艺品进行销售。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高附加值产业,对乡村发展有着经济转型、生态增值、文化传承的多重意义。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以碛口古镇为核心,以沿黄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支点,正在打造一条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
  
  其中,柳林县后冯家沟村以“修旧赋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在保留古民居原生肌理的同时,将剪纸、书画等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场景,并以搭盘子、扭秧歌、转九曲等活动展现厚重的黄河文化。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4120亿元,同比增长5.6%。这种经济模式证明,传统村落完全有能力通过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
  
  走向“零碳”
  
  全球范围内,乡村绿色转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德国菲利德海姆村(feldheim)被称为“德国能源自给第一村”,不仅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能源销售给外部市场。丹麦萨姆索岛则利用风电、太阳能和秸秆燃料,彻底改变了传统能源结构。
  
  尽管各国发展路径各异,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民众参与,乡村绿色转型完全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推动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杨姝影认为,一要强化生态资源的系统保护与科学利用,二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三要注重产业链协同,助力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支持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目前,类似吕梁的实践模式正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未来,类似的小规模生态农业、光伏能源与文旅融合的模式,有望成为乡村发展的主流选择之一。
  
  从山西吕梁乡村实践可感知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或政策实施,还依赖于当地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种转型成功的背后,是乡村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受益者变为推动者。
  
  这种微观层面的力量,恰恰体现出乡村绿色转型最本质的意义——让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 责任编辑: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60组家庭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