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广州亚运城劲吹环保低碳风
时间:2010-10-17  来源:新华网  
参加第16届亚运会的运动员入住亚运城运动员村时,将会收到一个洗漱用品礼品包,里面有毛巾、牙刷、牙膏、沐浴液、防晒油等。在这一细节的背后,环保低碳之风盛行的亚运城折射出本届亚运会正努力实现“绿色亚运”和“环保亚运”的承诺。
  位于广州南部的亚运城规划总用地面积273.7万平方米,由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媒体中心、体育馆区、后勤服务区、亚运公园等7大部分组成,将为参赛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提供居住、生活、训练、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以及生活配套设施。
  记者近日在亚运城采访了解到,为做到“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亚运城集中实施综合管沟、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分质供水、太阳能利用等多项新技术、新理念,致力打造一届环保与低碳的亚运会。
  据统计,亚运城综合管沟全长5.8公里,集中布置电力、电信、高质水、杂用水、水源热泵系统热水管等5种管线。亚组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这一做法提高管线运行质量,避免各管线单位的多头管理和重复开挖,为城市发展预留出宝贵的地下空间。
  亚运城运动员村二区住宿服务项目总经理范浩然告诉记者,运动员村采用太阳能利用和水源热泵技术,以生活热水为主要需求、供冷为辅,进行太阳能与浅层水源能源综合利用,大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亚组委提供资料显示,亚运城内设有3个一级能源站,作为亚运城建筑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并为部分公共建筑提供空调冷水。总生产热水量达3120立方米/天,赛时可为约3.68万人提供生活热水,全年生活热水新能源替代率不小于75%,与常规冷源系统及热水锅炉系统比较,可节电404.7万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496.7吨/年。
  “在满足运动员住宿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会注意在易耗品方面实现低碳环保,”范浩然说,“比如只要运动员不提出特殊要求,我们可能不会每天都清洁更换床上用品,而是每三天一换,减少清洁所耗资源的浪费。”
  在节水方面,亚运城力推分质供水及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分别提供高质水和杂用水,既提高饮用水质量,也节约优质水资源。据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师邵巧明介绍,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的屋顶将发挥雨水收集功能,将雨水收集在地下层的雨水收集池,用低质水来保障场馆运作时的清洁用水,“3个雨水收集池加起来总量达到1000立方米,在雨季时收集到的雨水用来清洁场馆绰绰有余,等于让这些不能饮用的水‘变废为宝’”。
  与一般生活社区不同的是,记者在亚运城行走两天,没发现一辆垃圾车,也没有用于日常收集垃圾的大塑料桶。这归功于亚运城建立了真空垃圾收集系统,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水管、煤气管和排水管等类似,将收集运输垃圾的过程由地上转入地下,通过预先在地下埋设好输送管道,将散落在各处的生活垃圾以每小时50至70公里的速度抽送到中央垃圾收集站并压缩进一个密封的垃圾收集罐中,最后由环卫卡车运往最终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垃圾收集运输处于密封、隐蔽状态,和人流安全隔离,有效避免垃圾收集过程中的视觉、嗅觉污染。这个垃圾收集系统共设2个垃圾处理站,管道铺设共20公里,设计垃圾总处理量53吨/天。
  在亚组委竞赛部副主任吴日秀眼中,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可谓国内大型体育场馆建筑的榜样。该项目综合利用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照明等多项节能新技术,节能率达60%,高于当前国内普遍实行的公共建筑50%的节能要求。
  邵巧明透露,将承担亚运会排球、壁球和台球比赛的综合体育馆大量应用节水混凝土墙、高科技通透玻璃等环保建筑材料,并在屋顶上加装保温材料,保证冷气不易外泄,热气难以进来,“从长远来看,所有建筑都[FS:PAGE]要支持环保,因为假如不关注环保细节,建筑的运行成本会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并不划算”。
  记者注意到,亚运城内已初步形成一个完善、闭合的自行车、步行系统,将有助于实现人车分流,提倡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亚运城劲吹的低碳环保风,不仅集中突显广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理念,而且说明“环保亚运”和“绿色亚运”的理念正在得到不断落实。(记者:刘彦武 詹奕嘉)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60组家庭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