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刘倩:碳排放权新规出台,低碳排放行业将受益
时间:2024-2-16  来源:中新经纬  
  近日,国务院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从六个方面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有利于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
  
  条例为何此刻出台?
  
  这一条例的出台是基于全球碳市场迅速发展的国内外背景。从全球视角来看,实际运行的碳市场数量已从13个增至28个,覆盖的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也从8%跃升至17%,从2014年的不到40亿吨增加到目前的90亿吨。
  
  2023年,中国全国碳市场在建设过程中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和第二个履约期配额清缴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履约期配额的分配。此外,市场扩容的准备工作也在持续深入推进,数据管理和评估核查体系的完善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大幅增长,碳排放配额(cea)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达到2.12亿吨和144.44亿元。成交均价也呈现持续走高趋势,年终收盘价达79.42元/吨,较2022年上涨44%。
  
  在此之前,中国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章和文件来执行。然而,这种立法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的情况已难以满足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和惩处违法行为等实际需求。因此,亟需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以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哪些行业将直接受影响?
  
  中国碳市场建设将深刻影响多个行业,其中能源、制造、交通、钢铁、化工和电力等行业将受到最直接的影响。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将面临减排压力,需要采纳清洁生产技术、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并推动绿色交通发展。高碳排放行业必须调整生产方式、提高能效以适应碳市场的要求。同时,碳市场也将为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政策优势和发展机遇。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正朝着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迈进。
  
  对于高碳排放行业如能源、制造和交通而言,中国碳市场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挑战主要体现在必须适应新的市场规则、减少碳排放并承担相应的经济成本。然而,碳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和创新的机遇。例如,通过参与碳配额交易和碳金融服务,企业可以实现碳排放成本的有效管理并获得经济奖励。此外,碳市场还推动了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融资的发展,为这些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支持。因此,虽然面临挑战,但高碳排放行业也有机会在碳市场的推动下实现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的行业将因此受益,并有机会利用这一政策优势。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为这些行业开辟了新的机遇。符合规定的法人、组织和自然人现在都能参与自愿减排活动,并通过项目和减排量的登记获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这为低碳和零碳行业构建了一个减排资产交易的平台。积极参与的企业不仅能获得额外收益,还能推动清洁技术的应用和能效水平的提高。新能源公司、清洁技术提供商、可再生能源开发商以及绿色建筑和节能行业等上市公司,都有望从中国的碳市场发展中获益,并通过参与自愿减排活动、推动技术创新和加速可再生能源应用来获取更多商业机会。
  
  碳排放权交易将呈现哪些趋势?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国内外投资者中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强。条例的颁布为碳市场交易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这无疑提升了碳市场机制的全球信誉。这种明确性和规范性的提高降低了投资风险,使得中国碳市场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这一举措增强了投资者对中国碳市场的信心,特别是那些注重法规合规性和长期可持续性的投资者。市场实际运行和法规执行情况将是投资者未来密切关注的重点。
  
  从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对国家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市场正在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这意味着碳配额的发放将更为严格,企业必须实现绝对总量的减排目标。这种变化将推动传统高碳行业向清洁、低碳技术转型,从而重塑国家的能源结构。同时,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将激发碳市场的活力,吸引更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进来。这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绿色方向调整。
  
  特别是重点控排行业的调整,如将特定排放设施如火电厂、炼油厂和航线纳入控排范围,将更精准地引导这些关键行业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格局从区域市场向统一全国市场、甚至与国际市场对接的转变,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碳交易的重要枢纽。这将有助于国内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碳交易体系,实现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未来几年内,我们期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推动碳减排、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 责任编辑: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60组家庭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