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科技行动 |
|
地处豫西山区的嵩县荣获“2009年度中国人居范例奖”,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11月,嵩县又接到参加联合国12月6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的邀请,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被邀请的县级城市。
作为一个地处伏牛深山区的贫困县,嵩县是如何创造条件获得这些殊荣的呢?近日,记者走进嵩县,感受到了他们运用新能源建设新农村的气氛。
--太阳能实现农民的梦想
在饭坡乡饭坡村同福组的搬迁新村,新房上的一排排太阳能热水器,街道上、文化广场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有了这个热水器,一家五口人洗澡,洗衣方便多了。”刚从地里干活回家用热水器洗完“温泉”的村民杨虎民喜滋滋地说。现在,这个新村7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每当夜幕降临,饭坡村同福组道路上,几十盏造型优雅的太阳能路灯就开始发出柔和的光亮,群众说有了太阳能路灯,晚上出门方便了,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在文化活动广场打球,扭秧歌,拉家常。
村支部书记杨留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要是到浴池洗一次澡,每人最少需要5元钱,全家4口人需要20元,现在每户每天只5元水费就可以全天享用热水了,每年全组节约洗澡清洁费用6万余元。太阳能路灯每年节省电费5万多元。
如今嵩县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可以看到太阳能热水器,一些村庄的路灯和文化广场照明灯已经用上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不仅节约电力和电费,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方便了群众,使群众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群众可以不出门就能洗上热水澡,不出村就可以在广场上开展文艺活动。
目前,嵩县已经和中科院联合研制出了利用太阳能烤烟技术,并将进行太阳能储热系统、热泵除湿废热回收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研究。太阳能不仅用在方便群众上,而且将用在经济发展中。
--沼气利用一举四得
走进高村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只见一片片蔬菜大棚伫立田间,嫩绿的蔬菜散发出勃勃生机。党员张社祥家的蔬菜大棚也在这里,2003年他在自家责任田划出2亩地,投资三万元种起了大棚蔬菜,三年就收回成本,实现年净收益一万元,蔬菜种植成为他们三口之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说起他大棚的好收入,他告诉我们了一个秘密,主要是用了沼渣和沼液上菜才长得好,病虫害也少,销路好。2006年,张社祥听从村里号召,率先建起了沼气池。提起沼气的好处,他给我们算了笔账:家里喂上两头猪,猪粪和人粪沼气就足够一家人生火做饭用,一年下来节约煤炭费500多元;沼气做饭还方便快捷,10分钟就能烧开一壶水,20分钟就能煮好一锅饭;沼液、沼渣够一亩多菜地用,省出近一半的化肥和农药,一年下来节约近700元;改厕、改圈、改厨后,家里家外干净卫生,生活环境美多了。这是一举四得的大好事。
嵩县县长李大伟介绍,嵩县全县农村沼气用户已达4万户,普及率达到30%以上。
--以电代燃建设生态家园
千百年来,山区群众普遍沿袭着以柴取暖烧饭的生活习惯。嵩县没有煤炭资源,随着嵩县农村脱贫致富进程的加快和一条条乡村公路的开通,大部分山区群众逐步告别砍柴烧柴的历史,开始用煤做饭取暖。但由于近年煤价一再攀升,加上路远运费高,迫使山区出现燃料“返祖”,大量农民又重新拿起了斧头,上山砍柴,用以做饭、取暖,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危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实施。
[FS:PAGE];嵩县水力资源丰富,纵贯境内的伊河、汝河、白河三大河流,形成13.7万千瓦的水能储量。近年来,嵩县抓住国家电气化县的机遇,大力发展小水电,在地处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曼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河、木植街两个乡,实施以电代燃项目,涉及5个行政村,发展代燃料户1150户、4133人。
过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做饭烤火烟熏火燎,现在党和政府让俺们用上了这么便宜的电,做饭取暖又省心又省力,经济上又合算,就是叫俺上山砍柴俺也不砍了。据统计,项目区1.38万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在85.84%的基础上稳步增长三个百分点,达到88.84%。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223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6.8吨。小水电代燃料从源头上、根本上控制了砍树烧柴这一消耗森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项目区走向了“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良性发展道路。
在项目区内上庄坪村、白河街村我们看到,群众积极发展山水旅游,建起了多处家庭宾馆、饭店;依托林果业,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如今,以山萸肉、山蜂蜜、山野菜、板栗、银杏、拳菜、核桃为主的土特产农家小店掩映在山水间,扮靓了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嵩县正在用新能源点亮新农村。(李钧德 罗孝民)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