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武汉:厚植生态优势 打造低碳产业高地
时间:2023-6-3  来源:金台资讯  
  长江与汉江在市区交汇,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奔腾不息,滋养了武汉山灵水秀的自然风貌。
  
  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去年,武汉水质优良比例超过90%,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绿化覆盖率达43%,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路上不变的底色。
  
  生态兴则产业兴。武汉加快生态优势转化,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为绿色崛起注入不竭动力。
  
  共建共享守护幸福河湖
  
  在2023年六五环境日武汉主场活动现场,第二届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木兰湖、内沙湖、三庙河、野芷湖等18个河湖入选,成为该市近年来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2022年,武汉长江、汉江稳定保持二类水质,水质优良湖泊较“十二五”末增加40个,劣五类湖泊连续两年保持“清零”,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建设的脚步愈加坚定。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武汉市自2018年起,在全国率先推出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制度。2023年度受聘的市级民间河湖长首次新增12位陆域民间河湖长,他们将引导民间河湖长的触角逐步由“岸边巡”向“岸上走”延伸,从“湖中水、河中水”向“岸上污水、管中污水、生活污水”转变。
  
  目前,武汉共有764名民间河湖长,59个河湖管理保护志愿团队及6000余名河湖志愿者。在这里,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逐已入人心,社会各界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肖梦雪就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她来自沙湖之畔的湖北大学。作为该校荷仙子志愿队的队长,她和队员们开展“全龄友好的沙湖公园自然教育公益课堂”,以探索武汉湖泊湿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为主要内容,带动公众科学认知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推广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开展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
  
  生态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2022年10月,武汉一家建设工程公司因使用一台勘察钻机,没有按照规定安装污染控制装置,被武昌区生态环境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涉案公司违法作业时排放了碳烟颗粒物、烃类等大气污染物,经测算,应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费用5000元。
  
  “接到生态环境部门通报的线索后,我们着眼‘消除大气污染’这一现实目标,积极寻求替代性修复方式。”武昌区检察院检察官付静介绍,通过专家咨询,经综合分析,认为可以采取认购“碳汇”或“碳中和林”等方式实现生态替代性修复效果。
  
  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门与涉案公司签订了生态替代修复协议。涉案公司通过武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修复基地,认购价值不低于5000元的“碳中和林”补植复绿项目。
  
  在武汉市范围内,对生态造成损害、需要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赔偿义务人,如果客观上不能在生态损害发生地进行原位修复,那么,赔偿义务人可以灵活选择认购碳汇林、补种复绿、矿山修复、护林护鸟、劳务代偿5种替代修复方式。
  
  今年植树节期间,武汉市灵山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基地正式挂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将以灵山为平台,统筹指导赔偿义务人前往开展生态修复,形成集预防、惩治、修复、教育、宣传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立体防护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质增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加速构建中国碳金融集聚区
  
  凭借着良好的生态基础,武汉正在释放强大的绿色低碳能量。
  
  在武昌区中北路,“中碳登”大厦拔地而起,全国碳市场“大数据中枢”——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中碳登”)就位于这里。
  
  2021年7月,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正式开市。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平台,中碳登承担着全国碳市场账户开设、确权登记、分配履约、交易清结算和能力建设等工作职能。截至2023年5月31日,全国碳市场安全运行454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5亿吨,累计成交额107.87亿元,累计清算共计61460笔,累计清算金额215.74亿元。
  
  中碳登也成为了武汉的“聚绿盆”,助力武昌区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双碳头部企业集聚,一个围绕碳交易拓展形成的低碳产业链初见雏形。武汉也正朝着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的方向不断迈进。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
  
  6月2日,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同步上线运行。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个人、家庭和企业减排量的融合汇总,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碳决策、碳研究、碳管理、碳履约、碳减排、碳普惠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市民用户创建个人碳账户后,践行乘坐公交地铁、租用共享单车、减少一次性用品等多个低碳行为就可获得碳普惠减排量。


( 责任编辑: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
李文辉代表:建好用好绿色氢基能源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探索“储能+未来技术”零碳产业
凤阳县为绿色出行赋能续航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新“国九条”:以资本市场
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