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建筑行业 |
|
近日,合肥高新区发布《合肥高新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合肥高新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标志着该区在全市工业园区层面率先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攻坚行动。根据“方案”,合肥高新区将从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全民低碳、政策机制保障六个重点方向发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取成为全国高新区层面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区。
新建公共建筑中100%为绿色建筑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碳减排至关重要,做好碳减排,必须制度先行。该区将探索实施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引进和建设。对传统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能源使用提标改造等项目,大力推广低碳建筑;既有建筑要逐步实施绿色化改造,新建公共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要达到100%。
据该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介绍,合肥高新区现有500余家节能环保企业,“这是该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中坚力量,我们将依托这些企业,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该负责人说,同时,支持鼓励园区光伏、环保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碳达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建设“零碳产业园”,争取在行业中提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使用新技术最高可获150万元奖励
新技术新机制是推动低碳能力建设的保障。合肥高新区将依托中环院合肥科创中心,建设碳中和研发平台,打造碳中和全球创新策源地。支持园区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攻关,打造一批长三角碳中和领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为鼓励更多节能环保企业积极开展低碳前沿技术研究,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合肥高新区拿出真金白银给予支持。对当年完成项目的企业给予基建、设备总投入20%,最高不超过1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节能环保企业研发并运用碳减排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为园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对当年完成环保提升项目的,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施金额)。
市民绿色出行有奖励
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方面,合肥高新区计划投资约11.26亿元、实施园林绿化项目27项,面积约861.2万平方米。比如以“大蜀山森林公园、王咀湖公园、柏堰湖公园”为核心,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修复、水系廊道、组团绿廊、防护绿廊、节点公园建设工程,高标准构建合肥高新区生态碳汇网络。
此外,合肥高新区还将重点加强步行、骑行与地铁站、公交站的无缝衔接,高标准高品质建设和改造一批城市慢行道、慢行设施等,为市民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探索实施“碳惠高新”的鼓励政策,对市民绿色出行、节能节水、使用新能源、垃圾分类、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低碳行为给予积分奖励。 ( 责任编辑: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