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政府行动 |
|
走进宝鸡市陈仓区,从工厂到田间处处感受到一种低碳的气息,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像音符一样在区内跳动。近年来,该区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效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不断变“绿”,全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减排:用余热发电
原宝鸡华伟水泥公司是陈仓区的重点企业,其早期主导产品硅酸盐水泥以强度高、凝结硬化快、抗冻性能好而“火”过一时。但由于企业设备陈旧,采用的是传统“立窑式”生产工艺,耗能高、污染大,生产时生成了大量烟尘,不仅周围群众生活受到影响,企业发展也面临国家宏观调控的生存压力。
为了帮企业尽快找到一条出路,陈仓区经贸、环保等相关部门经过多方努力,引进了国家“973”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并计划帮助企业实现投资12亿元,新建两条日产4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该项目具有良好的节能、降耗、环保等特点。生产线配套建设了8MW纯低温余热电站,利用生产余热每年可发电5580KWH,满足了企业生产用电的30%。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企业经过此次优化升级,每月节电500多万度、节煤1500多吨、节约石灰石资源2万多吨。”目前,首条生产线已竣工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不光是水泥行业要低碳,陈仓区的工业发展规划,严格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调整和优化结构。在政策上,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和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宝鸡祥和面粉有限公司、有礼造纸厂、西顺化工厂等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的各项环保技术指标不断提升,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区淘汰关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0多家,完成了COD(化学需氧量)减排3247吨,二氧化硫减排2684吨,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73.4%、28%。
环保:在“床上”养猪
陈仓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农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日益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载体。为推进低碳理念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陈仓区还以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打造循环产业链为主导,着力推动农业发展高效化。
过去养猪场条件差,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养殖场的难题,养了一批猪,臭了一个村,脏了一条河。可是,在陈仓区周原镇西刘村的现代生态养猪场,却闻不到一点臭味,看不到一点猪粪,四处干净整洁,如果不是满圈活蹦乱跳的小猪,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来到了养猪场。“我们现在是在‘床上’养猪。”养猪场负责人刘宁说。看着记者一脸疑惑,刘宁介绍起了这种生态养殖法。
据介绍,微生态发酵床在养猪技术中又叫“零排放”技术养猪。该技术采用谷壳、锯末等物作为垫料,伴以微生物发酵剂,形成了一个“菌床”,把猪粪便埋到菌床中,通过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生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又是猪只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猪只通过拱食吸收,变废为宝,节约饲料,降低饲养成本。而且还实现废物“零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猪只摄取的少量有益活菌体在肠道有效定制,在动物体内小环境下良性循环,帮助食物消化和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率。猪在这种圈舍里生长速度快、患病率低,养殖周期缩短了15~25天。
与传统养猪方法相比,采用微生态发酵床养猪,不用人工处理养殖场废物,不用人工冲洗圈舍,不仅省时、省水、省料、省工,而且恢复了猪自然拱食习性,又采食益生菌和垫料中的菌体蛋白,提高了猪的抗病能力和猪肉的品质。“床上”养猪技术综合效益要比传统养猪可节支100~150元/头。
“发酵床”养猪,只是陈仓区发展低碳农业[FS:PAGE]的一个小窗口。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全区已有14家养猪场使用“发酵床”养猪,存栏量达3000多头,今年还将建设百万头生猪示范大区、万头生猪示范村1个,千头猪场5个。
在发展生态养猪业的同时,陈仓区还把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尝试依托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推广联户沼气。以田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的渭河北川塬地区的“猪(牛)——沼——粮(菜)”和以太公庙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的“秸秆——沼——菜”等生态循环链,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节能:无炊烟做饭
作为一个刚刚撤县设区的新区,陈仓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近年来,该区在推广低碳农业的同时,不断地改善和提升农民生活条件。早在2002年就开始建设沼气池项目是该区农村低碳生活中谱写的又一串音符。
走进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野寺村王林歧家中,他乐呵呵地向记者细数使用沼气的好处;一年可节省买煤开支300元、电费50元左右,再加上购买化肥减少的支出,每年还能节省一千多元。“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是陈仓区农民享受“低碳生活”的一个缩影。
据悉,目前全区万余农户已建起了沼气池,年产沼气近300万立方米,生产优质高效肥6万吨,沼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43%,建立了6个沼气生态农业综合示范村。今年,陈仓区计划在川塬6镇投资934万元,新建2831口沼气池,并计划在西部山区8镇,全面推广农村“节能减柴”工程;并计划用5年时间,实施改灶、改炕15000户,发展沼气用户4000家,太阳能用户6000家,新增电磁灶、煤气灶5000户。届时,仅西山8镇,每年就可节约用柴12万吨,产生经济效益6000万元。(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