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分论坛举行
时间:2018-5-9  来源:央广网  

  “低碳+大数据”如何打造智慧城市,实现“蓝天工程”?城市居民未来如何畅享绿色能源和智慧照明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如何营造温馨低碳生活?2018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分论坛今天举行,全球低碳领域专家共话“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城市”,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为绿色未来生活献智献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副主任、上海交大大数据工程应用中心副主任金之俭,英利集团首席科学家、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登元,江苏启能新能源材料公司董事长王鈜,联合电子汽车公司总监刘强,奥雅纳(ARUP)工程咨询公司总设计师饶红,广州市低碳产业协会秘书长邱登科等专家参加论坛。

  2018(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旨在低碳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与促进减排贸易,为政府机构、商界、学者和专家提供一个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最新发展和战略的国际性平台。“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城市”分论坛,是上海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为促进低碳技术产学研结合,倡议低碳生活习惯,推动低碳城市理念成为城市发展新核心驱动力而设立的。论坛围绕“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城市”三个角度深入探讨城市低碳发展之路,共同谋划一个更清洁美好、更低碳环保的生活家园。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常务副院长赵长颖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技术、落实低碳行为、打造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突破环境资源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是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在上海市大力支持下创办的低碳技术和碳资源管理领域国际化办学试验区。学院集人才培养、高端培训、科学研究、产业孵化于一体,是国内首家低碳学院。学院将根据低碳发展的主流方向,创立七大研究中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发展提供学科支撑。

  周宏春首先以“低碳城市需要共建共享”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表示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建筑、交通能耗将会逐渐上升,急需优化城市结构布局。应重视低碳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性的技术以及技术的集成。他强调,通过教育来提高公众低碳意识,让低碳城市建设和公众参与紧密结合起来。金之俭发表题为“低碳城市能源互联网-低碳城市的能源体系”的主题发言,他表示低碳能源拥有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环境影响小、带动的产业链长等特点,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同时提出了里夫金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及其发展未来,使未来会更清洁、高效、可靠、活跃。

  刘强在“低碳技术-汽车电力驱动”主题发言中提出,更严格的燃油消耗政策将导致技术变革,因此电气化将成为发展趋势。汽车电力驱动面临很多挑战和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前景非常广阔。梁昕在“大数据视角下居民低碳行为分析”主题发言中提出,大数据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居民的行为和模式,居民的节能行为在垃圾减量、交通、空气污染等低碳领域存在很大潜力。

  王鈜发表题为“储热技术与城市供暖”的主题发言,他表示我国中期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储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和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启能新能源设计研发的相变储热设备“热库”获得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认可,同时近三年里,启能新能源成功实施了几十个热库分布式谷电蓄热供暖项目。饶红在“低碳城市-以中国第一个C40项目:北京首钢为例”主题发言中表示,从2013年底,奥雅纳工程咨询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同编制“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绿色生态规划”,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正气候发展项目的理念,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19个正气候项目。

  宋登元在“人居城市与低碳生活-光伏建筑一体化”主题发言中表示,建筑行业正在向集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实现了国家对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推广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重要的实现路径。例如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案、光伏+取暖系统、光伏+充电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给低碳生活提供有力保障。???邱登科在主题发言“中国废弃物升级利用里程碑”中介绍了在广州、长沙、上海、青岛等地举办的低碳环保活动,提出了废物利用的巨大潜力,并展示了国际上废弃物利用的案例。

  在嘉宾讨论环节中,赵长颖与六位嘉宾针对低碳技术在城市的创新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建议、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企业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瓶颈与突破方向、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展望、“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与“低碳城市”的融合之道、居民低碳行为引导等进行了探讨。



( 责任编辑:石尧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
李文辉代表:建好用好绿色氢基能源
贺雪琴:贝特瑞获评深圳市绿色低碳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凤阳县为绿色出行赋能续航
能源行业持续聚力低碳发展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新“国九条”:以资本市场
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