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环保产品 |
|

孙忠民和他的杂粮面条机 来认识一位民间发明家,用26年的时间,发明一台杂粮面条机,取得了多项专利和突破,凭借着一股执着的专研精神,他登上了央视《我爱发明》的荧屏,成了家喻户晓的“面条大王”。 原吉林工业大学锻压教研室孙忠民老师潜心研究新一代面条机,研究发明取得突破,获得多项发明,CCTV10现场在校园拍摄宣传专题片。 眼前这台整体长20米,可以自动上料,自动熟化成型,自动剪切,自动将面挂上晾晒架的机器就是微博中说的孙忠民发明的面条机,别瞧这机器看上去个头大,还有些笨拙,可论功能、论效率、论技术水平,它可以称的上是面条机中的极品了,首先从制作技术上说,它可以做到其他面条机目前做不到的,将低面筋难成型的粗粮在不添加其他成份的情况下制作成面。孙忠民说,杂粮里面含有的水溶蛋白少,面筋少,没有拉力,比如说燕麦,你不能用机器去加工,那么能不能用燕麦做出面条来,原来真做不了,它不能煮,一煮就粘了,就不行了,那么我可以用机器做出面条,这是突破,中央台关注的也正是这一点。现在这程度目前来看是国内唯一一个好使的杂粮面生产线。 小米、玉米、荞麦、燕麦,等等粗粮,现如今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粗粮,如果不添加其他成分,在纯天然的情况下是无法像白面一样制成面条的,有些因为太柔软,入水就粘,因此也不能煮,但在孙忠民的这台面条机里,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这台机器经过26年的探索研究,不仅能将粗粮做成面,而且面条还免煮,在凉水里泡上半小时,就可食用了。 为了避免一些杂粮一煮就粘,也为了食用方便,孙忠民在发明这台面条机之初,就加入了免煮的理念,同时为了更健康,他还利用技术手段,在不需要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就延长了面条的保质期。孙忠民说,食材在轴和桶之间产生摩擦,前面的面往出走,后面的面往前推,这样摩擦力很大,产生热量就使面熟了,高温高压本来就有消毒灭菌功能,中间环节只要不污染,就能保质期比较长,我们做这个面两年都没坏,但食品保质期最多是半年到一年,这个肯定是没问题的。 除了纯天然、免煮这两大特点,这台面条机还在孙忠民26年的研究中不断实现了全自动化,这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效率,过去制作一吨面条需要十几二十个人工作两天,而现在这台机器,每天两个人,就可以完成4.5吨面条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9倍。面条机,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出面设备,由和面机、提升机和上料机组成。孙忠民说,那台和面机你们看到了,和面之后按理说还应该有提升机,但那提升机目前这个地方放不下,我们就用人先手工把面倒进去了,这提升机把面倒进上料机里面去,然后自动上料,进入主机里面,这主机分两部分,第一个是熟化,然后熟化面出来后进入第二个桶里那是成型桶。 机器的第一部分主要将面做熟并形成固定形状,由于杂粮面一熟就容易粘,为了让面顺畅流出不堵塞,这台上料机的研究上,孙忠民下了不少工夫,虽然其中奥秘不能透露,但他告诉记者,这出面的漏板他就获得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顺利出面后,进入的是机器的第二部分,面条梳理剪裁设备,剪裁设备是一段水平台状的机器,上面有很多滚轴,面经过滚轴可以被整齐铺开,一定长度后被自动剪切,然后有序的进入第三部分,晾晒架。 纯天然杂粮面条机、免煮、自动化,看来这台面条机能上央视的《我爱发明》还真是理由十足,但其实发明机器的人更值得我们关注,之前节目中提到,孙忠民研究这机器用了26年的时间,一个人这么多年坚持做一件事,他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台面条机从90年开始,走进了孙忠民的生活就再没离开过,熟悉孙忠民的人都知道,1990年以前,孙忠民是原吉林工业大学锻压教研室的老师,在常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份既体面又稳定的好工作!可他却因为一次调研经历,毅然决定放弃原来稳定生活,开始枯燥的研究。孙忠民说,工人拿着面打电话给领导,说开不了支,领导就说老孙你去调研看一下,我就去了,去了工人说我们的面卖不了,他说我们这面从南方买来,原料比人成品都贵,我说那用杂粮做呗,他们说做不了,所以回来以后我就一头扎到这里面,用杂粮做面。当年杂粮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但他却看到了里面的商机,在他看来如果能用杂粮制作面条,销路和利润一定比白面条有优势。很困难,搞研究这东西就是这样,需要好人、好力,好材这样的,我最初也做不了,得加增劲剂啊,加复合磷酸盐啊,加胶啊,要不不行啊,做不成面,但大家对这些东西都深恶痛绝,不认可,就逼的我研究研究,到今天什么添加剂都不加。 工艺可以改变材料的弱点,这是26年来,孙忠民在研究中体会到的,就用技术,就用机器本身的创造力,去完成纯天然的杂粮面制作,光是这些,他就研究了近20年,这期间,他的儿女们出国了,老伴退休了,别人的生活都改变了,然而他还在研究的路上,每天都和三四个搞技术的好友,和这台一点点进步的面条机在一起。孙忠民说,从财富上说我没什么财富,但从精神上看我算富人,我感到知足,家里面也很支持的,最困难的时候好几年不卖一台机器,你怎么活啊,我爱人他退休以后,每次发了工资以后,用手随便一分,你说你要哪一半?你拿多了多的给你,拿少少的就给你,有时候这么维持也过来了。 搞研究需要资金,孙忠民一边研究,一边为自己的面条机找销路,卖出的钱再继续投入到研究当中,在这期间有企业要与他合作,给他的酬金条件也很丰厚,但是他并没有接受,他认为搞研究的人应该是孤独的,应该是耐得住诱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着自己的研究法方向一路前行,才能不忘初心。孙忠民说,合作得听人家去安排,按照人家需要去研发,我的方向就不能保证了,我就没去,不愿意按照别人的路去走,我总想能把自己的东西研发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年近五旬开始创业,古稀之年仍在学习,孙忠民认为,与其说他是在和年轻人比拼,不如说是在挑战自我,研究的路上他亏欠家人太多,但因为心存理想,他却从未停止脚步。在孙忠民笑看来,自己的机器,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他今后工作的方向。孙忠民说,像集成问题,整个一条线,如何用一个集成箱控制起来然后数字化,这都是将来要完成的,这不是不能实现,但需要时间和气力,我相信能做好,还是要研究下去。 ( 责任编辑:梦祥鹤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