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行业分析 |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27日在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绿色金融发展面临五大挑战,包括绿色项目外部性的内生化、绿色项目期限错配、缺乏绿色定义、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风险分析能力缺失。
马骏表示,目前实际发生的绿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绿色投资的需求。从以下几个具体指标中可以体现出来。第一是绿色信贷,目前全球仅有三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信贷统计,中国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巴西和孟加拉国。绿色信贷在中国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是10%、巴西是10%、孟加拉国则是5%。第二是绿色债券市场的规模。目前“贴标”的绿色债券占全球债券不到1%。第三是绿色资产的规模。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资产、养老金等)很少有投到低碳绿色的资产中。虽然目前全球没有完整统计数据,但是在部分有统计数字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只有2%-3%的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资产是“低碳资产”。
马骏表示,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的应对上述挑战的七项应对措施,其中四项应对措施包括:1、提供政策信号。研究小组提出的一项应对措施是呼吁各国提供支持绿色投资的政策信号。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两个支持绿色投资的政策信号为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议。这些都是对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国原则性承诺。但是,这些原则性承诺未来应该转化为各国具体行动方案。如果主要国家能公布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的巴黎协议实施行动方案的话,就会对绿色投资起到明显的提振信心的作用。中国可以考虑率先做这件事。
2、推广绿色金融的原则。兴业银行是大陆唯一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希望我国更多金融机构能够加入赤道原则。赤道原则的主要内容是指导银行业在项目融资方面如何管理环境风险。此外还有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到其投资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要评估其投资是有利于环境保护还是加大了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作为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东,有责任要求被投资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经济行为必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3、发展本币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市场可以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国际上已经有在OECD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间基本打通的开放的绿色债券市场,这个市场上的多数参与者遵循GreenBond Principles。这些国家资本项目基本上是开放,比较容易在同一个市场上进行融资。但是也有不少新兴市场国家,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也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重点可能跟OECD国家不太一样,需要对绿色债券进行本土化的定义。这些国家有必要发展本币的绿色债券市场。现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若干拉丁美洲等国家地区都在开始规划发展自己本币的绿色债券市场。
4、强化能力建设。很多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工作要求金融机构有比较强的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能力,以及开发相关新产品的能力。一些国家在这些方面比较强,而还有很多国家相对起步晚,因此国际经验共享和强化能力建设会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IFC旗下可持续银行网络(SBN),已经在过去几年中培训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银行监管层和银行业协会,帮助他们形成本国的绿色信贷原则,这就是很重要的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