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国产“人造太阳”日趋完善 放电持续时间世界第一
时间:2016-5-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工作人员在察看设备运行情况。
  

“人造太阳”设备组件模型图。 


  在各国开发核聚变能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两条腿走路原则,不仅为国际合作的“人造太阳”计划提供关键部件,自己也在研发小型的实验性“人造太阳”,逐渐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
  
  今年2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科学家研制的“实验型先进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成功实现让内部温度达到约5000摄氏度、等离子体放电持续时间达102秒,这是国际上同等温度条件下持续时间最长的放电。这意味着,中国已接近创造出一个“人造太阳”。
  
  然而,我国“追日”的历程,过程颇为心酸。中国造“人造太阳”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回忆,中国拥有的第一个半超导核聚变装置是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后加以改造发展的。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科学家拆下了它所有的部件,一一加以研究改造。
  
  “1998年,当中国宣布用2000万美元建造全超导核聚变装置时,国际上根本没人相信。”李建刚说。绝缘子、导体、水冷系统、精密加工……难关一重又一重,科学家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一克服。有的科学家在国外求解技术难点时,为了节约经费,宁愿每天在冰天雪地里走40多分钟;一些年近古稀的老科学家高温中晕倒在实验室,醒来后继续工作。
  
  终于,在2006年9月,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EAST建成,并完成了首次成功放电,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但是,由于有些关键部件是从俄罗斯进口的,维修需要依靠俄专家。李建刚回忆,有一次,一个俄罗斯专家非常不情愿马上干活,不是嫌没有伏特加,就是嫌没睡好,结果,几百个科学家眼睁睁等着他吃饱喝足、睡完一觉后来维修。
  
  从那时起,李建刚和其他科学家立誓:“关键技术部分一定要百分之百国产!”近10年来,“人造太阳”装置几乎每个部件都是中国科学家自己动手做的。
  
  有了这个实验装置,如何让它从开始的3秒钟达到几十秒、几百秒持续地燃烧,且温度达到5000万摄氏度、1亿摄氏度?李建刚说:“不断地实验。”他表示,10年来,他们做了将近20万次实验,有将近4万次失败了。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实验,才铸就了中国造“人造太阳”在今年2月的巨大进步:成功将内部离子化气体加热约5000万摄氏度,并持续放电102秒。这和创造接近太阳深处的核聚变环境(温度约合9999万摄氏度、并持续1000秒)目标虽然还有差距,但是中国科学家对此信心十足。正如55岁的李建刚院士说,“我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有一只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而且这一只灯泡一定要在中国!”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60组家庭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