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人物专栏 |
|

艺术圈有这样一批摄影师:他们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中最为尖锐的矛盾,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衷。例如反映纽约贫民窟生活的美国的摄影师雅各布·里斯、如推动希望工程的中国摄影师解海龙等。王久良这个名字自2009年年末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他的一组名为《垃圾围城》的摄影作品一举夺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
2008年的8月,33岁的自由摄影师王久良回到了在山东乡下的老家。令他震惊的是,他看到田园山野间充斥满装有残留农药的塑料袋。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环境,让他萌生一个有关于垃圾问题的创作选题。10月的时候,他回到北京,便立即投入到北京周边垃圾污染现状的摄影调查之中。王久良找到房山区在奥运会前的一个详细的统计表,统计表上列出了各个垃圾堆开始填埋时间、垃圾库存量、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等。他把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地址都细心地标了出来。随后,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开始寻找这些垃圾场。
王久良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走访了北京周边的大型垃圾——北京。“垃圾围城”的概念也由此诞生。摄影家鲍昆意味深长的评价说:“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垃圾之后看到的是那些现代景观的崛起,它们是那么美丽妖娆,甚至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正在被垃圾所吞噬。”
了解王久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着极强效果控制力的艺术家。在处理《垃圾围城》这个项目之初,他也是从艺术角度进行考虑的。但是在采证摄影的三个月后,他开始发觉相对于真正的事件本身,艺术变得一点也不重要了。在严峻的环境压力面前他宁愿暂时少谈点艺术,多谈一点社会现实。他认为,在实际的拍摄中所注重的艺术表现力都是为了更有效地陈述事实的真相。
《垃圾围城》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疏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高雅艺术,它们所揭示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作品定位是公众性的,而作品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孤芳自赏。所以,王久良选用超大的视角去容纳更多的信息,让观者同他一起审视垃圾场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在这些垃圾场中拍摄出4000多张的摄影作品,展示给我们的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个脏乱的垃圾场。王久良在构思作品时,巧思为观者提供进一步思考的通道,致力每一幅作品都能给观者留出足够的联想空间。让观者自己思考垃圾场的存在同我们的“低碳环保”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今年6月16日在宋庄美术馆,“垃圾围城——王久良之观察”的大型个展隆重开幕,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不为人知的是,王久良在创作《垃圾围城》时遇到的重重阻力。几乎每到一个垃圾场,王久良和他的纪录片摄影师都是像打游击一样,先审时度势,勘察地形,揣摩好拍摄时间,没有意外的情况才可以开拍。有时,为了更好地拍摄垃圾场,他还需要爬到树上,甚至攀爬到垃圾山上。
他们的拍摄也经常遇到冲突。严酷的现实过于敏感,刺痛了太多不注意环保的利益群体。王久良回忆说,有一次在海淀区六里屯的垃圾填埋场,为了拍摄一个垃圾场的全景,他们已经退隔得很远。但是还是被保安发现,一下子围了上来。保安把他们挟持到垃圾场,一个副厂长过来。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你不能这么拍,如果某一天政府找到你,别怪我没告诉你!
其实,他在项目开展前就进行过深思熟虑,也早预想过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他们还遇到过牵着狗巡逻,提着菜刀冲上来的安保。他们的底片被强行曝光过,磁带也被洗空过。但即便是遭遇到百般的阻挠,王久良也从未想过中途放弃。王久良努力冷静下来,他坚信一点[FS:PAGE],只要客观地去呈现垃圾场基本的状况,他的艺术行为就是正义的。他会坚定不移地向观者透露垃圾场的真实信息,让社会大众对自己进行评价判断。
为了把事实搞清楚,王久良开始阅读大量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籍,并有意识地在拍摄过程中调查各种有关垃圾现象的相关问题,比如垃圾经济、垃圾科学和垃圾拾荒者的生存状态的一些问题。后期他开始接触分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些书籍。他对垃圾问题作出系统的研究后,发现“垃圾围城”本身反映出三点的社会问题。
首先,垃圾产业的垄断性质制约了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政府不放弃垃圾产业的垄断地位,不广泛吸引垃圾的民间处理力量,不给这些民间力量以合法的地位,垃圾问题将持续尖锐。
第二,几乎所有参与垃圾制造的人们的环保意识的薄弱,如若不从自身做起,切实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垃圾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减量排放。
最后,垃圾围城是资本行为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必须对全球化的资本行为进行彻底地清算,不但倡导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更要积极倡导消费品的理性生产,而不是放任资本的逐利本质而对其社会担当失去了监控。如果大的消费主义洪流暂时不可遏抑,但至少可以从垃圾问题的上游,也就是商品生产环节进行作为。
作为一名社会义工,王久良对垃圾问题提出个人的解决方案,而他依据的手段就是他的摄影创作。《垃圾围城》作品意在向公众陈述一个基本事实,首要的目标是整治环绕城市的垃圾污染,其次是引领公众对这一现状的深入思考,以期探究这种严峻现实的产生根源。他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让这些事实得到了有效地传播,并引起公众以及政府的广泛重视,可喜的是,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
王久良借机向大众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是:理性消费,物尽其用。简单的解释:理性消费是首先的,必须对自己的每一项消费行为进行必要地思辨,在每一项消费行为发生之前先停下来想一想这是必要的,还是可有可无的。再就是物尽其用,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件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对待物质最基本的尊重。
而对于未来的创作,王久良深知“低碳环保”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在进行善恶评判后作出的自省的结果,这一概念的大美大善值得进一步的探索。他已经着手下一主题的创作,而其中的元素依然是与“低碳环保”相关。目前,他已经开始标题为《超级市场》的创作,“超级市场”既指狭义上的超市,更指向更广泛意义上的商品社会。作为《垃圾围城》的后续作品,他将带领观者一起深入垃圾场的内部,通过分拣具体的垃圾组成成分,去探讨垃圾问题同我们现在的消费型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对我们的消费价值观念以及全球化的低碳浪潮进行正面引导。
王久良简介
王久良,山东省安丘市人。1976年出生,现居住于北京,自由摄影师。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8年,王久良被《摄影之友》杂志评选为“2007年度最重要摄影人物”;2008年,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获得“中国优秀摄影师评委推荐奖”;2009年12月,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家年展上,王久良以一组《垃圾围城》作品,获得了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