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建议
时间:2015-12-30  来源:论文网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速度,建设市场空前繁荣,伴随拆迁改造和不断开工的建筑工地产生了巨量建筑垃圾,如何消化和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以石家庄为例,建筑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筑坝和堆山造景三种方式,其中大部分以填埋为主,需耗用大量的垃圾清运、土地征用费等建设经费,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且无任何产出回报,在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扬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部分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为减少运输成本而随意的进行倾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利用现状的调研,为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1 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现状
  
  建筑垃圾处理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处理效果比较好,其途径都是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德国是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8年推出了“蓝色天使”计划,之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等法规,将建筑垃圾分成土地开挖、破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按不同用途再循环利用达70%以上。美国是最早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的发达国家之一,自1915年至今已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使资源化利用率接近100%。日本认为建筑垃圾是“建筑副产品”,要求施工现场不排出建筑垃圾,而是尽可能重新利用,不能随意丢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5年再生利用率超过65%,2000年达到90%。
  
  2 国内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政府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随着产量的急增,1995年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缴纳垃圾处理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但取费偏低,垃圾总量仍然有增无减。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立法依据。目前已开始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新型建材的制备和开发,建筑垃圾中的主要组分如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等具有抗冲击、耐磨损的良好物理性能,可以制作砌块、铺道砖、墙体砖等建材制品,但规模和数量还非常有限,再生利用率不到5%,虽尚未形成—套与本国国情相符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长效机制,但业界已有学者开始在这方面的研究。如上海二建曾将结构施工垃圾分拣处理后,将可循环利用的废渣碎块粉碎,以1∶1的配比与标准砂混合作为细骨料,充当抹灰砂浆、砌筑砂浆。北京城建将建筑废渣用于砌筑砂浆、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利用了大量建筑垃圾并节约了建设资金。
  
  3 建筑垃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
  
  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控制建筑垃圾排放量;其次对已产生的建筑垃圾实施资源化利用,将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结合起来,使“资源”得以重复利用。
  
  3.1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措施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设计过程中,采取将来维修、改造和拆除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少的结构设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同时减少施工时的设计变更,减少产生垃圾的环节。
  
  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构筑物的耐久性,严格控制维修加固成本,通过科技手段将废料加工再处理。比如碎砖、混凝土块经破碎后,可以充当砂料用于施工建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产生量。
  
  3.2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目前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首先,建筑垃圾经集中分拣进行循环再利用,彻底转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生产模式,建立[FS:PAGE]“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新的循环利用模式。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支持是该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向该生产模式倾斜,鼓励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并对从事建筑垃圾二次加工的企业基于资金扶持,鼓励其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
  
  另一方面,加大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筑垃圾属于无毒或轻微产品,只需经过集中分拣和简单的处理便可二次利用,但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设备才能维持生产活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将功能不同的破碎设备、筛选设备、传送设备和祛除杂质的设备有机整合的一种生产工艺。可将破碎后的混凝土颗粒、砖石碎片等重新作为建筑骨料,作为建筑业的第二资源。
  
  4结语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不仅降低了垃圾排放量,而且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在建筑过程中让“材料”得到最大的利用,从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建筑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科普行动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
系统发力推动低碳转型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