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可再生能源开发仍是能源转型关键点
时间:2015-12-27  来源:国家电网报  

  “能源变革,到底革谁的命?”如此犀利的问题一经抛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在11月5~7日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与会专家各抒己见,能源高效开发、清洁利用带来的多重利好令人振奋鼓舞。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开幕式上用一句颇有深度的话表明了态度:“变革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类自开发利用能源以来,始终处于转型变革之中,从柴薪时代、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当今,面对世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化石能源逐步耗尽等难题,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已经开始。
  
  可再生能源开发仍是能源转型关键点
  
  “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始终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国家已经积极着手探索能源战略转型,以风能、光伏等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永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蓬勃发展,开发成本快速下降,应用规模显著,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务委员王勇的这段话,点明了当代国际能源变革的现状。
  
  新一轮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正全面展开,其中的关键点,仍旧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高效开发利用、并网、定价、储能等。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SRREN)》的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满足77%的全球能源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国际社会很有信心,也显示出推动能源变革的坚定决心。而可再生能源承载的环保、经济等多重意义,也为专家关注。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动力除了政治因素,还有经济社会因素。它可以创造就业,推动技术升级,创新业务模式和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中国和其他国家已经有了大规模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也成为改变发电模式的基础。同时,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将最终促进能源稳定供应。”
  
  当然,虽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态度保持乐观,但专家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挑战永远存在。
  
  “未来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国际能源署副执行理事保罗˙西蒙斯说,“能源行业能否在削减排放的同时支撑经济发展,提升能源供给保障并拓展人们获取能源的广度,这将是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沙姆沙德˙阿赫塔尔也提出:“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非常重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可再生能源将替代化石燃料成为能源转型的载体。”
  
  这样的讨论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可再生能源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机遇大于挑战,而通过对问题与解决方案的不断探讨更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技术实践与政策承诺合力推动能源变革
  
  记者注意到,此次论坛上,对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没有过多“必要性”的赘述,专家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技术、政策等具体实践方式,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
  
  论坛上,丹麦与德国的技术实践让与会专家印象深刻。两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已经相当可观。目前,风电在丹麦电能使用中的比例已达39%,预测2020年将达45%。丹麦能源署署长贝墨通介绍:“最近几年丹麦出台重大措施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这使得丹麦可再生能源稳定性高达94.9%,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和发电每年中断的时间不到30分钟,可靠性达到99.9%。”
  
  德国经济能源部副部长雷纳˙巴克也介绍了德国的相关经验,他表示:“在接下来的35年,德国希望从化石燃料和核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到205[FS:PAGE]0年基本使用可再生资源,实现经济的脱碳化及二氧化碳80%的减排,这在德国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有战略的贯彻,包括电力、交通以及供热等等。”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前后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到峰值。
  
  “到2030年,中国如果可再生资源能达到20%的比重,将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将对全球能源展望有重要影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这样评价中国的目标。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现在至少已经有160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而政府对于能源转型的量化目标,将会直接影响能源转型政策落实的质量。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能源部门主任姜士德认为:“政策和监管措施必须要得当才能推进技术的进步。”奥地利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可再生能源政策(REN21)副总裁艾琳娜也表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超出预期,要归功于世界各国所采取的有力政策。”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成为国际合作大平台
  
  “加快能源变革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希望各国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机制,加强在能源政策领域的深化交流,加强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验体系的投入,加强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国务委员王勇在论坛开幕时,提到能源转型的三个方向,其中特别提到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此次论坛也专门设立了能源互联网分论坛,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能源互联的经验,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已经成为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向。
  
  此次参加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700多人中,有200多位外国代表,会议间隙总能看到许多学者在交流,大家对开展国际合作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多位学者都在发言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到的“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
  
  “能源转型的步骤和顺序,在各个国家各个区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交流分享知识和技术,并且开展跨国跨境的合作,包括鼓励发展新型的发电方式和能源市场方式,鼓励能源有效使用,加快建设现代能源网络,打造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等。没有任何单方面的工作可以片面地解决问题,实现能源转型必须多管齐下。”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在演讲中特意强调,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能源变革,不是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小事,而是需要每个国家都参与进来,尽力而为的国际大事。
  
  论坛中,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关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演讲获得广泛关注,能源互联互通对基础设施、技术标准、项目承包等等一系列国际合作领域的拓展,为国际合作带来绝好机遇,搭建能源合作的大平台。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议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建议,非常感谢他们将这项重大议程提上了桌面。建设电力高速公路,将大城市与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连接起来,然后跟跨大陆的骨干电网联系起来,这确实能够帮助解决气候问题。”气候议会秘书长尼古拉斯˙邓洛普还表示,非常期待与中国的合作。
  
  “全球能源互联网从特高压技术角度来讲,具有前瞻性,在能源转型的格局下,是电网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实际上,德国的电力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也需要将北部的风电输送到南部负荷中心。”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理事、中国区负责人范征认为,增加一[FS:PAGE]次能源中新能源的比例、增加二次能源中用电的比例是能源转型的关键,这也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中提到的“两个替代”相符。目前,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也正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相关合作,在技术层面支持国际能源转型。
  
  实际上,国际能源合作的脚步从未停止。德国能源署署长安德烈亚斯˙库尔曼提到,此次参加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已经是他过去4个月以来第3次来中国了,每次来都是探讨能源合作项目。
  
  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也不仅仅只在中国有了实践。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网络(ENTSO-E)总裁、丹麦国家电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安德烈森也谈到了丹麦与英国电网互联的实践:“丹麦有调峰的需求和压力,现在规划跟英国做一个长远的电网互联,投资预计达到20亿美元,因为丹麦和英国有一定时差,这样双方电厂都可以节约很多资源。”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实,能源互联互通将有很好的实践落点,也为国际能源合作开辟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许勤华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在多边框架合作的机制下,把市场做起来。据我所知,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中亚国家都对可再生资源发展非常感兴趣。”
  
  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传递出的信号异常强烈:当今世界经济和能源形式复杂多变,而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一旦发生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责,唯有大步踏上能源转型,清洁、低碳、智能发展的道路,世界成为能源充足、天蓝地绿、和平和谐的“地球村”的几率才更大。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纬景储能绿色未来展示中心展示的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