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时间:2015-10-30  来源:中国环境修复网  

  近期,一篇《土壤修复技术近期不太可能会有明显进步》的文章在行业引起了很大反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认为,SCI论文和美国环保局的技术报告显示,一些前沿性的修复技术正在实用化。他相信未来十年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会取得重大进展,但必须踏实地进行研发和工程实践,而不是停留在口头和概念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主任谷庆宝等专家都赞同宋云的看法。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目前处在什么阶段?未来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后发急追,从无到有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部署重点研发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土壤地下水修复等成套技术及装备,通过示范工程推进相关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科学技术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曾表示,我国从“十五”起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十二五”开展了地下水修复研究,虽然晚了一些,但是晚得不多,相关国家“863”课题示范工程建设做出了特色和创新,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果,下一步国家还会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力度。
  
  在我国开展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的初期或更早时期,活跃在市场上的主要是外资环境咨询公司比较。其中有的公司做一个场地第一阶段(PhaseⅠ)调查项目,就能获得高达几万美元的报酬,而国外类似项目低者只需几百美元。然而短短几年,大陆地区由外企承担的调查修复项目已经变成了少数。再看看近几年的土壤地下水修复中外交流会议,不难发现国外来的专家很喜欢讲故事、讲理念、讲案例,可持续修复、棕地复兴案例讲得人们耳熟能详,而修复技术才是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事业成败的关键。
  
  随着国家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的发布,我国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产业利用后发优势,积极自主创新,研发出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土壤修复装备,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大型、复杂的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项目。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骆永明曾表示,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863”科技项目支持,我国逐步形成了自主土壤修复技术支撑,实现了土壤修复技术自主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十三五”国家将陆续释放出一批工程项目开展试点示范。
  
  通过加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产业不仅快速抹平了部分外资环境咨询公司的暴利,还客观上迫使一些外企收缩甚至撤出了在大陆的土壤地下水修复业务。
  
  市场驱动,转型将至
  
  在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市场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三个阶段理论,在第一阶段的房地产驱动时期,只能是异位修复技术起着完全主导地位。挖掘以后的稳定固化、热脱附、土壤淋洗、化学氧化还原、水泥窑处理等技术已经在我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相关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技术、规模和效果已经到达或接近伦敦奥运会场址修复项目等发达国家土壤修复的水平。
  
  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原位修复技术尚未在我国真正运用起来,但是相关技术储备正在有序推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焦化厂开展了包括原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发和试验。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青海、北京、江苏和浙江等地也实施了一些工程化原位修复项目。
  
  污染场地修复进入第二阶段的法律法规驱动阶段后,随着土壤地下水危害的凸现和责任意识的加强,原位修复技术将逐步得到重视,比如土壤气抽提、原位加热、生物通风、氧化还原、空气注入、多相抽提、渗透[FS:PAGE]反应墙等等。
  
  自主研发,开放创新
  
  近年来,我国植物修复研究处于世界前列,独有的大面积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需求凸现植物修复技术进步的紧迫性。但就我国最大面积土壤修复项目验收的情况看,农田土壤重金属浓度2年降低10%的效果与业界普遍的期望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鉴于重金属钝化剂的长期效果在农田修复中仍然是个未知的问题,因此特别需要发扬屠呦呦老先生和“523”工程团队发现青蒿素的科研精神,找到并优育能工程化修复“大米镉”的高效低成本富集植物和相关技术。
  
  和许多必备且需求量大的产业一样,土壤地下水修复作为攸关13亿人身体健康和国家战略的大产业。虽然相比国外在土壤修复技术上不存在代差,但是发达国家已经运用相关技术多年,我国仍缺乏技术实际应用经验。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只能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去面对TPP等新局面和新变化。同样,土壤地下水修复也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以积极的姿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参与和引领国际技术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创新。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科普行动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
系统发力推动低碳转型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