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政府行动 |
|
惠州市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实现保持绿水青山的同时发展后劲十足。这是天蓝水清的东江。
智能垃圾桶、可触摸电子桌面、环保玻璃幕墙……走进惠州同方信息港,处处都能看到高科技元素。作为科技孵化器项目,同方信息港的目标是明年年底建成后3年内至少引进50家高科技企业配套研发机构入驻。
同方信息港只是惠州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惠州市强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单位GDP能耗连续七年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如何在保持绿水青山的同时让发展后劲十足?惠州的做法是通过制定低碳规划、控制项目准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新兴产业绿色化。
规划引领,促进工业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
环大亚湾新区是惠州碳排放较集中的区域。去年2月,省政府印发《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提出要把环大亚湾新区建设成港城融合的生态湾区。
为加快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建设,今年年初,《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强化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供电,促进工业余热、余压、余气资源的综合利用。
去年,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投入超亿元对1号机组进行“近零排放”改造。改造后的燃煤机组排放水平比燃天然气的机组更低,实现了湾区集中供热、集约减排目标。如今,大亚湾东区九成以上的企业供热来自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发电的余热,企业再也不用零散地自建小锅炉。
《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公众咨询稿)》今年4月21日起公开征求意见。《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惠州市碳排放总量达到4200万吨,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达到0.78吨二氧化碳/万元,比2005年下降47.7%。
控制准入,去年来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79宗
一个投资达2亿美元的项目,很多地方都不会轻易拒绝。而为了绿色发展,惠州的做法是予以否决。理由很简单:该项目污水排放标准达不到东江水域的区域排放标准。
这是惠州坚决执行“不符合环保规划项目不批”、“未取得排污总量指标项目不批”、“环境质量不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又无法通过区域削减等腾出环境容量项目不批”等“三个不批”环保审批制度的缩影。
发展绿色产业,首先要严格环保准入和管理制度。去年以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79宗,实际环保否决率达11%。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惠州态度坚决: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惩处一起。
为此,惠州出台《招商引资环保指引》、《惠州市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试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实行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对东江、西枝江沿岸,淡水河、潼湖流域实施水污染型项目限批,根据流域环境容量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不在审批上述流域内新增超标或超总量污染物的项目。
今年以来,有不少重点投资项目拟落户淡水河流域,而有些项目涉及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废水产生量较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兼顾?惠州的做法是,以环保准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达到流域的污染控制要求,敦促企业通过采取更先进的替代工艺、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和中水回用率等方式,做到不新增流域污染负荷,即减少排污又节约水资源,实现以环保准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今年1月,位于仲恺高新区的同方信息港举行了首批入驻企业签约仪式。这些企业大部分规模都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仲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作为仲恺高新区管[FS:PAGE]委会与香港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科技孵化器项目,惠州同方信息港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同方公司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惠州的区位优势及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借助政府的积极引导政策,打造一个集科研、开发、孵化、生产、经营、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近年来,惠州坚持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并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云计算、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做大做强旅游、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参与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试点工作,大力推动首期15家控排企业和3家新建企业参与全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