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环境激素对人群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威胁
时间:2015-6-2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人类健康依靠一个运转良好的内分泌系统调节某些激素的分泌,从而维持必要的身体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睡眠和情绪等。然而,科学家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类物质,也就是通常称为环境激素的一些内分泌干扰物质,却能够改变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危害健康。
  
  国际组织发布的《内分泌干扰物科学研究现状》认为,环境激素会伤害人类健康,更可能导致癌症、哮喘和不育等问题,建议予以限制或禁用。不过,专家也表示,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肯定存在,其中有一些已经很明确,但大部分环境激素对健康影响有多大,目前还很难说清楚。
  
  我国前不久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明确于2017年底前完成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集中养殖区风险,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那么,环境激素有哪些健康危害?应该如何监管和防控?
  
  环境激素充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用,几乎无处不在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徐顺清教授告诉记者,常见的环境激素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多溴联苯醚、全氟辛烷磺酸、双酚A及其衍生物、多氯联苯、壬基酚等。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农药、垃圾焚烧、阻燃剂、污水排放和灌溉、杀菌和消毒剂、洗涤剂,以及塑料添加剂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环境激素?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容易接触到?
  
  资料显示,“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也称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类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学物质。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体后,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类似的效应,可能影响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环境激素充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用,几乎无处不在。举例来说,可以使材料防油、防污或防水的全氟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于防水衣物、帐篷、地毯等纺织品中,它也是一种很难降解的有机化学污染物,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被证实可以干扰人体内分泌。还有常用于电子产品、衣服、家具中的溴化阻燃剂,也属于环境激素。
  
  此外,日常生活中,在塑料制品、洗涤用品、杀虫剂、受到污染的鱼,乃至某些牲畜肉、奶中都可能看到环境激素的身影,甚至玩具、信用卡、太阳镜等常用物品中都充斥着多种环境激素。
  
  科学调查证明了某些环境激素与疾病的关联性,但对于更多长期暴露累积引发的潜在危害,目前科学尚不能说清楚
  
  环境保护部2013年2月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目前仍在生产和使用发达国家已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此类化学品往往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遗传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长期或潜在危害。
  
  由于人体暴露在多种污染之下,现在科学很难证明人体由于接触某种环境激素必然产生什么病变,但科学调查还是证明了某些环境激素与人体疾病的关联性。
  
  丹麦科学家曾对近1.5万名男性进行调查,发现过去50年间,由于各种各样环境激素,导致成年男性精液中的精子密度下降45%,精液量也减少25%。2000年,日本东京大学医院妇产科专家在对36名不孕症妇女治疗的过程中,检查出这些妇女的卵巢里都有环境激素双酚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13年联合发表的《内分泌干扰物科学研究现状》显示,许多在家庭和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并未进行过充分[FS:PAGE]测试,它们会损害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报告指出了某些化学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对年轻男性睾丸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潜在危害,以及化学品与女性乳腺癌、男性前列腺癌、儿童多动症和甲状腺癌之间存在的联系。
  
  报告称,人工合成的内分泌干扰物在农药、电子产品、个人护理产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或污染物中广泛存在。干扰物主要通过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农业排放以及燃烧和排放垃圾等途径被传播到环境中。人体受到感染的途径主要有食物摄取、呼吸气体和颗粒,以及皮肤接触等。
  
  徐顺清表示,他关注最多的是环境激素对婴幼儿的影响,因为健康损害一旦产生将会伴随孩子一生。目前,他正带领团队开展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胚胎期暴露对糖脂代谢疾病发育起源的影响及健康风险研究。此前,他们已进行了食品中类雌激素的筛查及其致代谢综合症的风险和机制研究。
  
  “由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环境激素对婴幼儿影响最为明显,甚至出生时就有影响,比如体重、早产等。在同样的剂量作用下,对婴幼儿的影响可能是成年人的10倍。”徐顺清说。
  
  他表示,现在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一部分疾病就与环境有关。例如,双酚A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关系。
  
  “我们研究还发现,有些食品确实含有环境雌激素,比如鱼、鸡肉等。”徐顺清告诉记者,水和食物是各类环境激素最重要的来源,虽然有些含量很低,但其作用很明显。
  
  我国尚未对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建议以预防性原则为主导实行源头管理
  
  1998年9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呼吁下,6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列出了67种有机类环境激素。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了“环境中被报告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清单”,共列出了125种化学物质。
  
  专家指出,潜在的环境激素更多,其中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化学品。
  
  基于对环境激素危害的认识,很多国家重新审定和制订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我国尚未对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有毒化学品的危害也缺乏全面风险评估。在科研方面,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和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系统、不全面。
  
  徐顺清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管理上相比而言更为严格,开展相关研究也比较早。目前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激素污染防控的重要性,在化学品管理和使用上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环境激素来源太广且大部分都是低剂量,管理上确实有很大难度。
  
  “目前,我国只针对其中少部分制定了标准,且分散在不同的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中,大部分都没有标准。”徐顺清认为,对于公众来说,环境激素的危害防不胜防,不可能不吃不喝不用,因此政府立法和管理非常重要。
  
  2013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收录了一部分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致癌性等严重健康和环境危害的化学物质,全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切实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据了解,壬基酚、含多氯联苯、多氯三联苯或多溴联苯的混合物已被列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加以严格管制。2009年,我国禁止在家用洗涤剂中添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2011年,我国禁止含有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生产和进口;多氯联苯等物质已经进入了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清单,停止生产。
  
  《内分泌干扰物科学研究现状》报告中呼吁,对存在于家庭和工业产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充分了解它们与各种具体疾病之[FS:PAGE]间的关系。
  
  专家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强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管理,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以“预防性原则”为主导,对那些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化学品实行源头控制和限制、淘汰,以减少、限制和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科普行动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
系统发力推动低碳转型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