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政府行动 |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将是“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之一,也是养殖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
当前,养殖业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如何突破?近年来,合肥市率先作出探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抓转型升级、抓监督管理、抓品牌建设三个关键措施,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和丰富市民生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提高规模养殖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在具体措施上,合肥市积极推进生猪联合育种,着力加强畜禽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生猪繁育、鮰鱼繁育核心区;加速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900多个,规模比重达到7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达到70个。
与此同时,合肥市着力发展都市休闲渔业,促进畜牧水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市现有规模休闲渔业企业350个。
此外,合肥市积极培育畜牧水产业节庆经济,连年举办中国合肥龙虾节,致力打造龙虾美食文化,合肥龙虾经济总量已达到45亿元。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在推进畜牧水产业发展过程中,合肥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强化资源环境养护,大力发展净水渔业。
为了加强畜禽污染减排工作,合肥市将养殖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环巢湖生态环境治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大局中统筹谋划,率先在全省完成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全市禁养区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限养区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适养区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
近年来,合肥市围绕良种繁育、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模式科技攻关,先后攻克了龙虾苗种繁育、银鱼干保鲜等技术,制定实施26项养殖地方标准,大力推广稻田养虾、稻田养鳖、猪—沼—果、猪—沼—稻、林下养鸡等绿色种养结合模式以及虾蟹混养、发酵床养猪、池塘循环流水养鱼等绿色养殖技术,实现了畜牧水产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绿色发展见成效!一系列措施实施,合肥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增强,畜水产品质量保持较高水平,连续多年产地畜水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较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
据市畜牧水产局初步预计,2015年,全市畜牧水产业产值达到218亿元,比2010年增长61%,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8%;实现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104.7万吨,比2010年增长15.6%,其中,肉类产量49.4万吨、禽蛋产量20.1万吨、牛奶产量11.2万吨、水产品产量24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0.9%、16.9%、21.7%、22.3%。2015年,合肥市预计出栏生猪299.2万头、出栏家禽1.58亿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14.3%、5.3%。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