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成功展示 |
|
2014年,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称号,这是新区获得的又一张闪亮的“国字号”绿色名片。从2014年起光明高新区分两个阶段推进系列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建设,到2018年末,实现园区资源产出率提高22.58%,能源产出率提高26.33%,土地产出率提高194.8%,水资源产出率提高25.5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减少20.3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79%。
■经济晴雨表引入“绿色指数”
2014年,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称号,这是深圳市唯一一家获得此称号的园区,也是广东省首批示范试点园区。谈到如何建设好“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区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恒春表示:“新区要按照‘绿色产业新城’定位和重点打造‘产业高端、绿色低碳、产城融合’三大品牌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平板显示、LED等特色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作为近年来产业发展模式的“新宠”,循环经济是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国家级的示范项目,光明高新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将采用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以及特色指标共5大类指标进行效果评估,这意味着“绿色产业新城”的“绿色指数”将第一次有了评价体系。
■构建高效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节能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不仅是物质层次的节约与环保问题,在实践中也面临复杂的要素优化再配置问题。将围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发展理念,以园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构建高效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新区将加大园区水泵节能技术、电机节能技术、高效燃烧技术的应用,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万元GDP能耗指标。
作为我国严重缺水的七大城市之一,深圳一方面蓄滞洪能力差,另一方面水资源缺乏。为了缓解区域水资源匮乏局面,光明高新区率先推进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构建高效水资源利用体系,并推进分布式水处理设施建设。
■投68亿建35个循环化改造项目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与“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光明高新区将投入68.38亿元,着重建设35个项目,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高效能源资源利用体系。35个项目围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分为关键补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关键补链项目包括废弃物“零排放”项目、能源资源高效利用项目和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三个大类,共计22个项目,计划投入资金50.93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产品应用推广项目、管理能力提升项目三个大类,共计13个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7.46亿元。
记者从一份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效益分析表了解到,光明高新区通过5年的循环化改造,到2018年末,园区资源产出率提高22.58%,能源产出率提高26.33%,土地产出率提高194.8%,水资源产出率提高25.5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减少20.3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79%。在改善园区周边自然环境、提高废弃物利用率方面,园区可回收再循环使用剥离液约15633吨,回收再循环使用光阻稀释剂约1665吨,年处理废品量3万吨,年处理废水1200万吨,年节电约9500万度,年节水1000多[FS:PAGE]万吨。将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园区。
■循环化改造工程项目分两阶段推进
据悉,35个循环化改造工程项目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4年-2015年)以平板显示、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减量化工作成效显著;产业链资源分布趋于均衡,园区循环链条初步形成;园区资源能源保障供应体系和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循环化改造的长效机制形成,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体系高效地发挥作用。
第二阶段(2016年-2018年)实现光明高新区“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局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生产性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显著增加,区域产业资源依赖性降低;园区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完善、产业关联性增强;园区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集约化资源能源供应体系、清洁高效的绿色制造体系、环境友好的循环利用体系和综合性支撑服务体系全面形成;通过循环化改造项目的实施,“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