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探索农田残膜污染防控
时间:2014-12-2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地膜做出重要贡献。甘肃省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最先引进和试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省份之一。地膜覆盖促进了甘肃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范围,也为高寒阴湿区改变低产面貌开辟了新途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肃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十一连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突出作用。2008~2013年,仅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技术就增产粮食100亿斤以上,成功实现粮食从依靠调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转变。
  
  “白色污染”不容忽视。残留的废旧农膜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还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和耕地质量、牲畜误食引起病害、焚烧处理引发二次污染等危害。超薄地膜的长期大量使用是造成地膜残留污染的根本原因。2012年,实地监测数据显示,甘肃局部地区残留污染有加重趋势,最高残留量已达每亩17.55公斤,对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威胁。
  
  农田残膜污染防控探索出有效途径。针对地膜大量使用,特别是超薄地膜大量使用带来的回收难、污染重问题,甘肃省初步探索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这一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4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2752.5万亩,地膜使用量15.58万吨,地膜回收量11.75万吨,回收利用率达到75.4%,比2013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源头防控。2009年,甘肃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提出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2013年11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出台文件,在全省范围内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地膜。同时,每年整合数亿元资金,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在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补贴农民使用厚度大、强度高、耐候期长、易回收的高标准地膜,为废旧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条件。2013年,甘肃省审议通过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政府扶持引导,培育残膜回收利用市场。为促进农田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甘肃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工作思路,省级财政专门设立专项资金,2011~2014年,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采用“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配套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截至2013年底,全省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231家,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130个。
  
  三是强化行政推动和监督管理,建立长效机制。2010-2013年,甘肃省政府先后两次专门召开了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与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014年起,甘肃省对旱作农业区省补地膜进行采购时,实行充分考虑回收因素并予以相应加分的做法,优先采购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生产的地膜,以此鼓励和引导地膜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到废旧农膜回收的工作中来,逐步形成“谁生产、谁回收”的良性机制。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支撑,提升公众意识。近年来,甘肃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试验推广适时揭膜技术、机械拾膜技术、“一膜两用”等多项技术,引导农民使用高标准易回收地膜,在有效提高农田残膜捡拾清理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捡拾清理的劳动强度。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重庆荣昌:普及低碳理念倡导绿色
纬景储能绿色未来展示中心展示的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