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岁的刘绍怡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在陕西省环境保护厅主办的 “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项目(陕西)中,她家被评为第一批“低碳家庭”。
节能减排对她来说,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骨子里就有着节约的意识,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浪费。”
刘老师的家不大,但干净、整洁、清爽。阳台上养了不少花,有芦荟、虎尾兰、龟背竹、一叶兰等。刘老师介绍说,这些花草植物,能吸收80%以上的有害气体,是室内的“治污能手”。
她家住在一楼,后面有个小院子,十几年前,她和老伴在这里种下了一棵石榴树,现在已经是枝繁叶茂。在石榴树旁边,用砖砌起了一个小池子,每当树叶凋落的时候,他们就把落叶清扫归拢到小池子里,让它们自然发酵,沤成花肥,再来养护花草。
刘老师还有许多节水、节电的经验:洗衣服、洗菜的水存在桶里,用来擦地板、冲马桶;用半湿毛巾绑在笤帚上扫地既吸尘又省水;室内改装15瓦以下的节能灯,人走灯灭,少用电器,为了达到更好的节约电能的效果,刘老师特意给家里装上了3个多相开关,视室内光线情况,选择灯光强度。在天气不是非常热的时候不开空调,而使用老式吊扇。“去年开空调的次数没超过5次。”刘老师说。
在她家里,有一本很特殊的便条本,刘老师介绍:“我们年纪大了,离不开各种药品,时间久了,我看这些说明书的纸质都挺好,装订后反过来留个便条,记个电话号码,挺方便的。”不光是说明书,她连学生用完的制图作业本都收集起来,装订成 “家庭低碳档案”,每月水电费以及各类开销,在这里清晰可见,当月有哪些不应该有的能源浪费,下月就要注意;他们家也很少用塑料袋,要用就拿可降解的塑料袋重复使用。他们还特别注意垃圾分类,能回收利用的就积攒起来,不乱倒乱扔。
提及对“低碳家庭”的认识,刘老师质朴地说:“国家现在提出节能减耗,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自觉地响应号召,尽自己的一份力,节约能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这不是抠门,而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好的生活环境,低碳其实挺简单的,多留点心就能做到”。
是的,低碳听起来很广泛,而做起来很简单,简单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低碳。(记者 周婷婷 代泽均)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