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行业分析 |
|
编者按:德班会议不久前闭幕,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应采取哪些低碳措施的话题仍余波未了。事实上,近几年来,从大小会议到报章杂志,再到各色产品,低碳一词频频出现。然而,我们真的理解低碳的概念吗?其中是否存在误区?适合中国人的低碳之路该如何走?本报记者分别与多位业内人士展开访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经济学博士戴星翼自称是坚定的碳减排支持者,然而在许多报告中他也提到,中国走低碳之路,首先应防止伪低碳倾向。
低碳机场,不如用老机场低碳
记者:戴教授,在日前由市科协举行的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中,您演讲时提到了防止伪低碳的观点。事实上,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确也感觉到,低碳概念遍地开花。哪些行为属于伪低碳,能举例说明吗?
戴星翼:以机场建设为例。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建设了新机场,大多数都宣称采用了各种低碳技术,可以节约多少度电。但我认为,低碳不是这样衡量的。要知道,建一座机场,不管它的技术多么低碳,总是不可避免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大量钢筋、水泥、石化产品,而这些都是属于我们所说的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消耗型产品。如果一座堆砌了各种所谓低碳技术的机场,建成后门可罗雀,五年、十年后拆掉,那绝对是高碳行为。因为它的碳足迹平摊到每个旅客、每一年上是很高的。这样的伪低碳建筑,不如不建。
记者:其实已有的老建筑、老设施也能让它低碳起来,是不是?
戴星翼:是的。我个人认为节能为,与其花费大量资源新造一座所谓低碳机场,不如想办法延长一座现有机场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使它在建造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成本进一步摊薄。还有我们要建立一种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和其他量化管理为基础的政策体系,不能仅仅看它采用了多少低碳技术。
低碳生活,合理城市规划很重要
记者:刚刚您提到管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打造低碳城市是共同目标,那么在具体管理手段上,您有什么建议?
戴星翼:现在许多地方都讲建设低碳城市,但具体的管理方法,却是鼓励高碳的。比如我家附近有条马路,从世博前就开始整修,去年修好了,今年又开挖了。这中间产生大量碳排放,但从施工单位来说,这样做经济效益大,对市政部门来说,也显得今年做了实事。相反,要低碳就要少搞建设,那么按照传统政绩观,就会觉得你什么也没做。
记者:城市管理要符合真低碳原则,否则老百姓也会跟着被迫高碳。
戴星翼:是的。城市在形成过程中选择的发展道路,决定了今后这座城市的居民生活www.gesep.com节能环保方式是高碳还是低碳的,所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很重要。比如如何安排居住区、商业区等,避免不合理的规划迫使居民每天开私家车去很远的公司上班。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集中期,这个问题非常紧迫,因为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带来的高碳生活模式,是不可逆转的,等城市建成后再考虑已经来不及了。
低碳技术,大多是相对而言的
记者:根据您的观点,对于低碳,我们也需要用辩证法看待。
戴星翼:可以这么说。我甚至觉得,没有绝对的低碳技术,大多数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现在许多城市用风光互补路灯取代传统路灯,但由于前者批量化生产有限,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平摊到每个路灯上很高,就算它节约几度电,也是杯水车薪,相比之下,风光互补路灯在山区是有推广价值的,因为要把电网建到山区,会消耗大量资源,且风光利用率也比较高。
说到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我们的确需要发展,但不代表要不分情况地强行推广,不能采取跨越式大规模的发展方式,硬性规定十二五期间要达到多少量。尤其是当我们自己的核心[FS:PAGE]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你想,一项新能源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还在拼命推广,这不是使劲替外国人打工吗?(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