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专家建议:电网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时间:2014-11-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玮表示,“现在国家电网每年在智能电网上投资3000亿元”。多位专家在会上指出,智能电网的发展能更有效地接入风光等新能源,同时也对电网规划、建设、服务等提供更可靠依据。
  
  智能电网市场前景广阔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在发言时表示,智能电网是推进再生能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把信息化和能源的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紧密结合。目前能源的供给端有来自风电、太阳能、水电等不同能源系统,发电端和用电端都不稳定。智能电网最终要达到将不稳定的两端,通过信息系统有效连接起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平衡。
  
  张玮介绍,从发电侧来看,智能电网能很好解决间歇性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问题;从用户侧来说,能跟用户实现良好的双向沟通与互动,特别是解决电动汽车等新型用能设施的接入问题和用电问题;同时能够解决电网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影响干扰,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国家电网此前曾表示,国家电网在“十二五”期间预计将投入约1.6万亿元用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而智能电网“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产业链,基本建成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对于未来的智能电网建设,张玮建议,要网坚强,要把电网连接起来,合理规划,包括与周边国家的联网;高度智能,电动汽车也能即插即用;要广泛互联,包括地理范围,也包括和其他能源系统之间的协调。“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我们希望电网的发展跟互联网的发展能相互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移动终端的采用,加大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力度。”
  
  促进新能源并网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多位与会专家均表示,智能电网的发展能更有效地接入风光等新能源,解决目前弃风弃光弃水的难题。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清洁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30%以上。其中,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9亿千瓦,风电达到849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超过2000万千瓦。电源与电力市场不匹配,也造成了弃风弃光弃水的难题。
  
  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毕亚雄表示,智能电网应该为开发风电、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消纳提供良好基础,为解决集中发电与分布式发电并入电网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的功能,以达到电力科学合理配置与经济调度。
  
  毕亚雄介绍,我国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电网的边远地区,应发展大容量、远距离可再生能源输电,综合考虑水火、水风、水光结合等输电方式,并大力加强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三峡集团依托大型水电开发优势,正在积极探索沿江水电、风电、光伏等多种清洁能源互补、打捆开发与外送的新模式。同时,智能电网应该允许电力消费者参与电网优化运行,依托储能和微网系统,打造智能配电网,实现对分布式电站的广泛接纳,促进用户更好地提高电能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科技公司加速“绑定”低碳电力
智慧节能技术升级,建筑行业加速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