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废物处理 |
|
秋收季已结束,遗留下的秸秆问题却称了城乡环境治理的新难题。连日来,多地频现秸秆“禁烧令”,然而秸秆焚烧却屡禁不止,执行过程中也引来了诸多不满。有业内人士认为,秸秆不应限于“禁烧”,策疏导综合利用是根本,相关部门应为农民合理利用秸秆保驾护航。
秸秆不应囿于“禁烧”政策疏导综合利用是根本
河北、黑龙江、安徽、宁夏、江苏,入秋以来,几乎全国各地都发出了秸秆禁烧令,强行制止民间秸秆随意焚烧。安徽省政府对其夏季秸秆禁烧工作考核后,甚至要求禁烧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返还奖补资金1.66亿元。
禁烧的目的利国利民: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秸秆焚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目的之纯粹,护民之心切,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质疑此番禁烧活动,理应全面配合,为中国的环境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从环境保护有关负责人向媒体发布的全国一周江安焚烧火点卫星遥感监测情况来看,被监测的黑龙江、吉林等19个省份中,仅5个省份火点数有所下降,大部分省份在严密的监控下仍然在政府规定的禁烧区内焚烧秸秆,火点数不降反升,焚烧秸秆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面对会被罚款的高压线,村民仍旧冒险违规,个中原因到底是为那般?
烧与不烧犯两难
农民偷工摸缝的焚烧秸秆,究其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大量秸秆无处堆放,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延误农时,打包运回又毫无用处,只有一烧了之。
在过去,秸秆主要用来喂养牲畜,人们靠蓄力耕作。一头牲口就是半个家业。也有少量的用来搞编织,积肥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械耕作代替了传统处理耕作,有机肥代替了无机肥,大部分家不再养牲畜,也不积肥。秸秆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成了废物。如今政府下令禁烧秸秆,只要地头冒烟就会罚款,若将田里的秸秆悉数运回家,一个劳力一天就要一百多元,人工成本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堆放在地里的作物秸秆无处安放。
政策扶持秸秆回收应市场化
没有合适的处理方法,一味的单纯禁烧不可能达到真正禁烧的目的。农作物秸秆实际上是一种生物质能源,有很大用处,以往政策提倡用秸秆做沼气原料,但一个沼气池至少要花费三四千元,让农民望而却步;若是用作回收草料,则价格太低,卖给那些养牛大户,才几分钱一斤。政策的引导并没有起到作用,农作物秸秆并未得到资源化利用。
农业部门,商业部门,供销社应为农民合理利用秸秆保驾护航。
实际上我国不乏造纸厂、养殖场等需要大量作物秸秆的企业,如黑龙江省宾县的龙能伟业燃料有限公司,就是黑龙江省内的秸秆综合利用典型。该公司将收集来的秸秆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机质、畜禽粪便,混合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再经过提纯生产生物天然气,直接进入城市燃气管网;还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生产生物质锅炉燃料。
厂家和农户之间缺乏联系的枢纽,政府有能力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农业部门、商业部门、供销社在每年初,或在夏秋两季农收前,与造纸厂、电厂、工艺厂、养殖场,饲料加工企业联系,做好产前收购工作。在秸秆下来时,大量收购,并运输,使农民无后顾之忧。大量秸秆能够春收换钱,经过合理利用,农民就不会在焚烧秸秆了,环境空气也不会在受污染。(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